黑龙江省黑河市高三语文5月联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20·山西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历史上看,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在渔猎文明阶段,人类与自然斗争,获得生存所需,恐怕还没有很多__△__发现自然之美;在农业文明阶段,人类开始广泛利用自然,从自然获取资源以支撑自身发展,人类逐步学会欣赏自然的美丽;在工业文明初期阶段,人类自认为__△____于自然之上,大量从自然__△____ 资源,把自然破坏得__△___,自然的美丽褪色,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恶化;在发达工业文明阶段,人类能上天入地下海,表面上征服了自然,但是自然也猛烈报复人类,这时人类开始修复自然、治理污染,重新恢复自然的美丽;( ),自然的美丽与人类社会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___△____。 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继续推动发展。但不顾资源环境约束的粗放发展,已经是“此路不通”。出路只有一个: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应当尽快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建立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并使其生根落地。在宏观战略上,要搞好制度体系顶层设计,着力在“治气、净水、护绿”等方面下功夫;在实践中,把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落到实处,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豪情逸致 超越 获取 满目疮痍 平分秋色 B . 豪情逸致 超越 攫取 千疮百孔 平分秋色 C . 闲情逸致 凌驾 攫取 千疮百孔 交相辉映 D . 闲情逸致 凌驾 获取 满目疮痍 交相辉映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在生态文明阶段,才真正实现 第 1 页 共 15 页 B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真正实现,在生态文明阶段 C . 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是在生态文明阶段 D . 在生态文明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才真正实现和谐共生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应当尽快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并使其落地生根。 B . 应当进--步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并使其落地生根。 C . 应当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并使其生根落地。 D . 应当尽快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步完善建立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并使其落地生根。 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8高一下·红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首个“互联网+戏曲”移动APP——“戏缘”上线两年来,已在全国建立300多个推广站,覆盖32个剧种,合作艺术家达280位,用户近300万同时,还在全国建立300多个实体推广站。不仅传统戏曲在河南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河南省古老拳术——太极拳也通过互联网实现了与观众的有效互动。今年67岁的陈氏太极拳第11代嫡宗传人陈正雷,从去年年底开始通过手机APP“爱太极”录制视频或在网上实时跟拳友互动。“爱太极”定位于教拳与社交,面向国内和欧美市场,以中、英、日、韩等语言同步推送。其创始人郭瑾说,我们实行线上线下结合,线上可以视频教学、互动,线下依托陈氏太极拳在50多个国家设立的上百个教学点跟拳友互动。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拾翠、妙趣剪纸、东家等手工艺类移动APP在国内雨后春笋般出现。记者登录这些平台时发现,产品古色古香,还可通过图片、视频了解匠人与这个行当背后的故事,品味手工艺人如何制作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郑州大学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汪振军说,新媒体对于提升垂直领域用户黏性具有重要作用,这样既保护了濒临失传的传统文化,也发掘了个性化、生活化和有历史感的匠人作品,为他们拓宽更大的经济价值空间。 (摘编自河南日报2017.11.30《传统文化与“屏”共生》) 材料二: 第 2 页 共 15 页 材料三: 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新载体与新渠道,互联网是把双刃剑,我们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不同表现手法迅速、海量、互动地传播传统文化,获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但同时我们也须警惕互联网对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带来的弊端。 互联网传播的“去中心化”与“平面化”可以摧毁任何形式的文化中心与内涵,重构世界的多元化、碎片化、不确定性与无深度性,进而使传统文化成为一种随意松散的文本游戏。如果我们能准确把握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结合的嫁接过程,就会挖掘出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元素,创新出多种轻松、娱乐、幽默的表现方式。譬如很多网站在传统节日来临前夕开发出讲述传统节日历史的网络游戏,以新瓶装旧酒,既紧紧抓住了传统文化的深度与韵味,将其固有的、本质的精髓保鲜,又创新了传播形式,在传播中达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第 3 页 共 15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d799f66a7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