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娟 当前对于小学语文“教材体”的争论热火朝天,媒体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一场狂轰滥炸,大有欲去之而后快的势头。但是,对名著名篇的修改,其利其弊并不是简单的取舍与对错,客观细致地分析可能显得更为理性。对于教学而言,原文与删改后的课文各有其相应的情境与语境,教材引入名家名篇能否强化有志之士强烈呼吁的文学教育效果,关键不在是不是有删改,而在于文本在教学实践中是如何被挖掘与应用的。现以《白鹅》为例,用课文与原文做对比分析来论说个中利弊。 从作者丰子恺说起 丰子恺,原名丰润,号子恺,字仁,浙江崇德(今浙江桐乡)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他崇尚陶渊明式的生活,并一直实践着这样的生活追求;他信奉佛教,常怀悲悯之情;他崇尚并向往儿童般的纯真,抨击成人世界的虚伪狡诈,内心始终怀有一份童真。 文学与艺术不分家,甚至文学、艺术与宗教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丰老本人就是这“三界”的融合者。丰子恺是我国的漫画大师,如果我们欣赏《子恺漫画》,细读《缘缘堂随笔》,其间悄然溢出的漫画兴味是会让人哂然一笑的。除了会心的轻松之外,这些画里字外满满溢出的是佛性的悲悯情怀,散文《白鹅》就是非常好的例子。 散文《白鹅》的出身与原貌 《白鹅》选自丰子恺散文集《缘缘堂随笔》,是一篇儿童散文,共2 865字,成文于1946年夏季,其时抗日战争结束了。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沙坪坝庙湾,那是一座荒村,又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家国恩仇很容易让人内心焦虑苦闷。丰子恺在那里重新开始隐居生活,整日读书、作画,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以排遣心中的苦闷。 《白鹅》这篇散文的内容大致如下: 写文缘起:“对小屋毫无留恋”“倒是屋里养的一只白鹅,是我恋恋不忘。’ 鹅的特点:鹅的头——高超(这一部分似乎是绘画技法在文章中的迁移) 鹅的叫声、步态、吃相——傲慢 鹅的贡献:物质贡献——生蛋 精神贡献——“点缀庭院、增加生气、 慰我寂寥”(更加让作者恋恋不舍) 鹅的归宿:送给朋友 作者的感受:“原来一切众生,本是同根,凡属气血,皆有共感。所以这禽鸟比这房屋更是牵惹人情,更能使人留恋。” 在写鹅的特点时,作者先指出鹅的头部 以显示它的高超,“高超”是超脱世俗的意思;然后写鹅的叫声、步态、吃相来说明鹅的傲慢,“傲慢”指一种精神状态,含有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意味,用于形容人的态度、表情、举止。从本义上讲,“傲慢”属贬义词,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表现鹅的傲慢以及这傲慢带来的可笑在实际上则体现出对鹅的一种喜爱之情。 写鹅的精神贡献是作者倾注感情最多的地方,“因为这屋子实在太简陋,环境实在太荒凉,生活实在太岑寂了。赖有一只白鹅,点缀庭院,增加生气,慰我寂寥。”后面又写道,“而鹅给我的印象最深。因为它有那么庞大的身体,那么雪白的颜色,那么雄壮的叫声,那么轩昂的态度,那么高傲的脾气,和那么可笑的行为。在这荒凉岑寂的环境中,这鹅竟成了一个焦点。凄风苦雨之日,手酸意倦之时,推窗一望,死气沉沉中惟有这伟大的雪白的东西,高擎着琥珀色的喙,在雨中昂然独步,好像一个武装的守卫,使得这小屋有了保障,这院子有了主宰,这环境有了生气。”对于鹅这样一种动物,作者所倾注的不仅仅是一种喜爱之情,那种高傲得有些滑稽,以及卓尔不群的姿态与态度,正是作者自己的精神寄托。整篇文章都贯穿着对比的手法,鹅与其他动物的对比,环境与小屋的荒凉与鹅的生气和轩昂对比,“我”对小屋的感情与“我”对鹅的感情的对比。通过这种种的对比,作者对鹅的恋恋不舍之情才充分得以展现了出来。 散文《白鹅》的瘦身与整形 散文《白鹅》经过删减与改编后,成为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组第一课,共832字,相较于原文,删减掉了2033字。由一篇散文转身一变,成为一篇写动物的文章。文章的结构与内容如下: 总述:“(白鹅)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分述:鹅的叫声 鹅的步态 鹅的吃相 相较于原文来说,课文的结构与内容是十分简单的,所表达出的感情并不到位,没有原文那种复杂的、更深层次的感情以及佛性的颖悟。所选取的仅仅是能展现鹅的“傲慢”的,而且把鹅“高超”的那一部分内容删掉了,把白鹅的“精神贡献”那部分完全删除。其实是有悖于作者本身所要传达或者赞美的白鹅那种品质,甚至是作者自身的人格诉求。我在参考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时发现,好多教师都认为教学应当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但是课文所传达出的这种“喜爱”是不到位的,所以觉得有一些牵强。 但是这样改并不是一无是处,修改过的课文思路清晰简洁,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可参照的框架以辅助写作。虽然用成人的眼光来看,改过的文章乏味许多,但是这么丰厚的原文是需要丰富的人生经验才能够领悟得了的。况且,不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不一,同一地区不同学校的教育状况又不相同,修改者的意图在于能够满足大部分学生理解与接受的能力。意识到教材有所不足的时候,正说明新的需求产生了。但是这样的需求到底是哪一部分受教育者的呢?北京一名8岁的小学生写信要求“我要读金爷爷的原诗”,全国可能还有一大部分教育条件差的学生连课外书都没的看呢。 刀剑相交两铿锵 这场原文原著保持原形还是可以适当塑形的争论,不应该只是刀剑相交的刺耳厮杀,不是难以调和。原文文字数量多,信息量大,意义深厚,文学性强,作为教材的话,整个教学就是以解读文本为中心,是服务于文本的。课文简短,信息量小,意义浅显,技术性强,将其作为教材就可以向外拓展,把文本之外的内容或者活动形式添加进来也能从其他方面培养学生。教材是米,教学效果是饭,饭做得如何除了米的品质之外,巧妇(教师)的手艺也很重要。教师要基于本班学情,充分调用自身的文学积累,深入文本,精心设计,能动地使用教材,不要一味纠缠选文要不要改与改得如何,因为这不是有建设性的应对。修改衍生新的教学资源,原文与课文如刀如剑,偶有相交撞击,最好不要当成你死我活的战场相争,当成舞台上的琴瑟和鸣可能更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09091a63b3567ec112d8a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