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初三下人版第18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存文言词汇。 2.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了解歌行体诗歌的差不多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朗诵、评论来把握诗歌思想内容,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占鳌头,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你还记得有那些作品?〔《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月夜》、《春夜喜雨》等九篇作品。〕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这节课,我们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鉴赏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教师板书课题〕 二.揭示目标,明确任务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1)八月秋高风怒号〔〕(2)高者挂罥长林梢〔〕 ..(3)下者飘转沉塘坳〔〕(4)俄顷风定云墨色〔〕 ..(5)布衾多年冷似铁〔〕(6)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2.常识介绍 (1)关于歌行体:能唱的诗,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体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纳五言、七言、杂言,富于变化。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能够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但极富韵律,朗朗上口,略求押韵而不无顿句,是古代诗文中极有特色的一类。 (2)关于杜甫:杜甫,唐代闻名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诗圣”、杜少陵、杜工部,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过“安史之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因此,诗作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春望》《兵车行》《北征》《秋兴八首》等。 (3)杜甫的人生:有人为杜甫草堂写了一副楹联,(板书)“十年幕府悲秦日,一卷唐诗补蜀风”。道出了诗人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个人际遇和目的。“十年幕府悲秦日”概括了诗人747年到长安,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但唐肃宗昏庸、专横,使他的政治抱负破产,安史之乱的暴发,致使他不愿再作一筹莫展的华州司功参军的官儿,因而于759年,弃官西行,带着家小,离开了饥民遍野的关中,经陕西、甘肃逃到四川成都。“十年幕府悲秦日”正是诗人对十年幕府生活中看到朝廷昏庸,国家混乱,民生疾苦而疾首痛心,哀惋叹息的总结;“一卷唐诗补蜀风”指出诗人希冀用一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抒发胸臆,企求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来实现“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自我牺牲的精神,实现当初赴长安“再使风俗淳”的抱负。现在我们共同研读诗文,看看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思想愿望的。 (4)作品背景: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关心维持生活。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四.自主活动,指导诵读〔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自主默读,注意句读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为盗贼。公然抱入竹去,唇焦口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齐读课文,找感受,教师指导 (1)明确诵读要求:A、读准字音;B、读出停顿;C、读出诗歌中的情感。 (2)学生齐读。 五.自学文本,成果展示 1.学生对比注释,疏通文意,圈画重点字词。 2.小组交流,解决疑难。 3.学生质疑,合作解决。 4.投影检查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六.合作探究,品评鉴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然后概括每一节的内容。 【明确】秋风破屋的情景—群童抱茅的感叹—长夜沾湿的痛苦—忧国忧民的情感 2.前三段是叙事,写出了诗人在秋风破屋,大雨连绵中的痛苦,后一段是抒情。诗人的感情浓烈,想象奔放,思想跨越的步子大。诗句由“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其中包含着诗没有说出来的思绪,你能体会得到吗? 【明确】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甚至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杜甫的这首诗之因此光焰万丈,千古不朽,缘故就在于此。 3.作者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在他的其它作品中有表达吗?请举例说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0cb40ed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