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赛课课件高中地理精品资源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塞罕坝 教学案

时间:2022-06-05 20:18:2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以塞罕坝为例

塞罕坝位于内蒙古高原的东南缘,地处内蒙古高原与河北北部山地的交接处,既有山地、又有高原,还有有丘陵,按地形分坝上、坝下两部分:坝上是内蒙古高原南缘,以高原为主,海拔1500——1940米;坝下是阴山山脉与大兴安岭余脉交汇处,典型的山地地形,海拔1010----1500米。坝内是滦河、辽河的发源地之一;西部地区与浑善达克沙地仅一河之隔。

生态脆弱区是指抗外界干扰能力低、自身稳定性差的生态环境区域。 其显著的特点是对外力作用的承受力差,生态环境遭破坏后自身不易恢复。一般分布在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动物种类少的不同生态系统的过渡带。

我国的国土面积幅员辽阔,气候类型多样,地质和地形状况复杂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压力大,生态脆弱区的类型多样且分布广泛。据估算,中国生态脆弱区总面积达194.15万平方公里, 超过总国土面积的1/5,主要有北方半干旱-半湿润生态脆弱区、西北干旱生态脆弱区、华北平原生态脆弱区、南方丘陵生态脆弱区、西南石灰岩山地生态脆弱区、西南山地生态脆弱区和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等七大生态脆弱区。

塞罕坝这一方水土

“塞罕坝” 是蒙汉合璧语, 意为“美丽的高岭”。塞罕坝一年四季风光各异,不同时节,不同色彩,不同情调,舒展着不同的情怀。这里是林的海洋、花的世界、河的源头、云的故乡和野生动植物的天堂。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内蒙古浑善达克沙漠的东南缘,距承德市区138公里,距首都北京384公里。东西长78千米,南北宽62千米,区域海拔高度1500-2067米,面积20029公顷。位于京津与东北地区的咽喉地,又是中原与内蒙古等少数民族的分界地。

自然特征过渡性显著

塞罕坝属于林草交接类脆弱区,是半湿润森林草原带向半干旱草原带过渡的地区,是我国南北冷暖气流作用强烈的气候过渡带, 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交界处,其过渡带特征明显。



林区气候寒冷,冬长,春秋短,夏季不明显,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蒸发量1388mm6级以上的大风日数83天,最多年份达114天,主要出现在冬春季节,以西北风为主。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1

塞罕坝地区的前世今生

木兰围场

历史上的塞罕坝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地方,在辽、金时期称作“千里松林”,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清朝康熙年间被划为“木兰围场”,成为皇家猎苑。全盛时期的木 围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松柏蔚然不见天日、泉水清沏曲折如带”山鸟依人,麇鹿往来,猿鹤相亲,野芳馥郁。

塞罕坝之殇

后来塞罕坝渐渐衰败了。清朝在盛世时即大兴土木,修建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仅乾隆三十二年至乾隆三十九年的7年中,就从这里伐去古松34万株。到了清末 ,政治腐败、经济萧条。慈禧为了弥补国库空虚和维持自己的挥霍,先后于同治元年和光绪二十七年宣布围场开禁,农牧活动日益增多,大肆砍伐森林,破坏草地;后来又遭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退化为草原荒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

塞罕坝肇建

强劲的偏北风挟持着滚滚黄沙,居高临下,直扑京津,沙尘暴肆虐,春秋季犹甚。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林业部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和科学的规划设计,19622月,决定建立林业部直属的塞罕坝机械林场。为偿还古人欠下的环境债,塞罕坝第一代干部、职工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上图为时任国家林业部国营林场管理总局副局长刘琨考察照片。 塞罕坝涅槃

通过塞罕坝三代人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大规模植树造林,恢复植被,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

下面的数字是塞罕坝人“经营”的硕果:从1962年至2016年底,森林面积由24万亩增加到112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8%提高到80%。林木总蓄积量由33万立方米增加到1012万立方米。

在塞罕坝森林、草原、湿地等多种生态系统中,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61种、鱼类32种、昆660种、大型真菌179种、植物62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7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9种。

塞罕坝的无霜期由52天增加到64天,年均大风天数由83天减少到53天。上世纪50年代,北京年平均沙尘天数为56.2天,近年,北京春季沙尘天数减少七成多。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2


塞罕坝的绿色发展

2000年到2011年,塞罕坝进入了转型发展阶段。在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同时,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国家森林公园 苗圃育苗基地





林下种植项目 风电项目

首先,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随着人们对生存环境质量的重视和对自然与生态的渴求,自然保护区建设正日益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保护区是一种特殊的土地利用类型,以保护物种、生态系统或自然遗产为主要目的。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消极保护,而是为了在实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发挥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优势和科技优势。20075月,塞罕坝通过国务院审定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森林-草原交错带生态系统,滦河、辽河水源地,黑鹳、金雕等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

其次,加大更新造林力度,优化树种结构。采用大苗移植、容器苗造林等先进适用技术,加大对零散宜林地、石质荒山等困难立地造林绿化力度。加快选育和营造优质速生树种,扩大珍贵树种和混交林营造比例,加大中幼林抚育力度,以一流的营林水平创一流的森林质量。

三是,坚持保护性开发,发展优势产业。

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以森林公园为依托进一步整合了围场县内御道口、红松洼两牧场的生态旅

游资源,使森林旅游年收入达4000多万元;

建设苗木基地。林场以市场为导向,拓展苗木产业链条,建立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采用集约

化规模经营措施,培育了大量优质绿化苗木,销售收入逐年增加,2009年已突破千万元大关。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3

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发展地方土特产品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模式。充

分利用森林资源丰富优势,开展蕨菜、沙棘、野生蘑菇、野生黄花、大黄等野生食品人工种植和产品加工。利用林下野生昆虫、微生物多、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绿色柴鸡、湖内养鸭、草原养兔等养殖业。

利用边界地带、石质荒山和防火阻隔带引进风电项目。同时,风电公司建设了大量林路,改

善了林区交通状况,弥补了林场建设资金不足。取之于林的风电补偿费用,又可以反哺于生态建设。

塞罕坝的综合开发带动了周边地区的乡村旅游、养殖业、山野物资、手工艺品、交通运输相关产业的发展。每每年可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开辟了脱贫致富新途径,实现了区域可持

续发展;塞罕坝的精神和实践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的智慧和方案,其已凸显的绿色经济效应更生动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阅读

碳汇交易

说起碳汇,不得不提到碳循环,它是指构成生物体的主要元素——碳素在不同碳库之间的交换过程。在碳循环的过程中,通常把释放二氧化碳的库称为碳源,而把吸收二氧化碳的库称为碳汇。自然界中的碳被固定在海洋、森林、土壤、岩石以及生物体中的过程都可以称作碳汇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物和土壤中的过程就是森林碳汇。通过投资造林增加碳汇,抵消碳排放,从而降低自身总碳排量的目标,这就是

所谓的 “碳汇交易”。



塞罕坝于2014年启动了碳汇项目,经过近三年的不懈努力,总减排量为475万吨二氧

化碳当量的造林碳汇和营林碳汇项目,已经获得国家发改委备案,其中造林碳汇第一批次18.3万吨减排量已经获得签发,这是迄今为止全国林业碳汇签发碳减排量最大的自愿减排碳汇项目,如果全部实现上市交易,保守估计可实现收入超亿元。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4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1410cc5a4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