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组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是围绕着“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由3篇精读课文、1篇略读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组成。从导语到课文、到语文园地,各项语文活动的安排,都是围绕着歌颁祖国大好河山、展现祖国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一主旨编排的。这里有古人赞颂长江雄伟气势、西湖迷人风采的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有反映南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有描绘北国各个季节不同景色的《美丽的小兴安岭》;还有展示现代都市风采的略读课文《“东方之珠”》。单元内各部分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听说读写各项能力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在二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和二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本组课文,可以将新旧两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山河壮美。学习古诗,要读懂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其他三篇写景的课文,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在充分的阅读中,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祖国山河的了解。同时,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二、单元教学目标设定 1、会写31个生字、会认22个生字、正确读写36个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 3、“读读背背”古代大诗人游历祖国大好河山时留下的千古名句。 4、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 6、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3课时 第六组教材分析 本组以思想方法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有的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告诉人们不要自以为是,人各有所长,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奚落别人的短处,看问题要全面,物有长短不要因为他的长处而看不见他的短处;有的记叙了外国的一位小朋友,小时候从家门口数了十步埋下的木匣,五年后只数了五步就挖出了木匣的故事,悟出了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的道理;有的通过生活中的小事,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这4篇课文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要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21、《寓言两则》 一、教材简说 教材分析:学习本组课文,要求以读为本,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把课文读通、读懂,注意抓住和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一个是《亡羊补牢》,一个是《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辕”是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是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体会寓言是学习本课的重难点。链接: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大多简短,具有故事情节。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多用借喻手法,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寓言的主旨在于通过虚构的故事,表现作家或人民关于某种生活现象、心理和行为的批评或教训。 教学目标:1、会认5个生字,学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等词语。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第一课时? 亡羊补牢3月19日 一、图画导入,引出课题 1、今天老师给大家露一手,(简笔画出示羊、画上羊圈)请大家看黑板,图上画的是什么呀?(生说,师板书:羊???? 圈)指导圈字的读音。这是个多音字。 古时候人们把这种养生口的圈就叫牢(板书:牢),“牢”是一个生字,请你认真观察,想想用什么方法来记这个字。(可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可根据字义记) 2、古时候围绕着羊和牢还发生过一个故事呢,这个故事的名儿就是一个成语,你知道是什么吗?(生说:亡羊补牢?? 师板书:亡????? 补)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成语故事,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这篇课文到底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呢?请你们自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2、故事里的生字你们都认识了吗?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这些生字词(投影出示词语) ?? 羊圈(圈字还有其他读音吗?)、邻居、差错(这个字还念什么,它也是一个多音字,在这个词中读什么?一起把这个词读一遍。)应该、及时、损失、满不在乎、亡羊补牢(这个补字都能组成什么词呀?你知道它为什么是衣字旁吗?谁想提醒大家写衣字旁时要注意什么?我们一起写一遍。“亡”这个字有这样几种解释,①逃 ②丢失 ③死 ,谁给大家读读,“亡”在亡羊补牢中应该选那种?生说,师板书:丢失, 课文里是怎么写的,你能给大家读读吗?生读时,师擦去一部分圈、摘掉一只羊) 3、抽生读词语,齐读词语。 4、用以上的词说一句或几句话,但是要结合课文内容。 师:请几个同学来读读课文,比一比。谁比较认真,读得好。随机抽生读课文。 5、羊圈破了,羊丢了,该怎么办呀?那个养羊人又是怎么做的呀? 6、其他街坊邻居是怎么劝他的? 7、他说什么了?谁给大家读读。投影出示句子 显然养羊人不听大家的话,大家还会说什么呢? 师:大妈? 26 科利亚的木匣 一、教材简说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这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记叙。埋木匣部分讲了科利亚和妈妈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埋木匣及木匣里有哪些东西,为什么埋木匣和怎样埋木匣的。挖木匣部分讲4年后,妈妈顺利挖出了自己埋的木匣,开始科利亚按原来的步数没有挖出木匣,经过认真思考后改变了步数,挖出了木匣。最后一段讲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启发,懂得“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 化吗?”的道理。课文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阐明一个道理,这是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讲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课文在描写科利亚思考过程时,层次非常清楚,合情合理,富有逻辑性,令人信服。首先他从妈妈的大木匣没有丢、还在原地得出三个结论:他的小木匣也不会丢,而且必在原地,妈妈是成年人,步伐的大小一般不会改变。为什么没有挖出来,他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原因。经过认真思考,他明白了:时间过去4年,自己的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埋木匣时从家门口向前走10步,现在只需走5步。他按这样的思考做了,果然挖到了木匣。从这样一件具体的事情中,科利亚懂得时间一天天过去,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这样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道理。 选编这篇课文, 一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二是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二者均为教学的重点,后者是教学的难点。 23、《陶罐和铁罐》教材分析 本篇略读课文是一则寓言,讲的是国王御厨里自恃坚硬的铁罐看不起陶罐。许多年后,被埋在土里的陶罐依旧光洁如新,而当年坚硬的铁罐却不复存在了。完全氧化掉了。从这则寓言中可以感悟到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正视自己的短处,多看别人的长处。 本篇寓言以大量的对话描写见长,充分暴露出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使学生读起来亲切自然。文中神态动作的描写也十分具体生动。使陶罐和铁罐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便于训练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本篇课文的主要目的,一是继续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二是联系已学过的课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习全面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 24、《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察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最多的骆驼。大徒弟画了很多小骆驼,二徒弟画了很多骆驼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却营造出数不清的骆驼的情境。课文的题目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插图揭示了小徒弟画面的内容,教学时,要利用好插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引人入胜是因为采用了悬念的手法。文章并不急于告诉我们究竟该怎样才能画出最多的骆驼,而是一步步地展示三个徒弟的画,让人迫不及待地往下读,最后揭开奥秘。 选编本文的目的,是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同时,结合课文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1690cd6b14e852458fb57b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