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资料古诗词鉴赏与地理知识

时间:2022-08-11 01:10: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手抄报资料:古诗词鉴赏与地理知识

我国古代诗歌浩如星海,许多诗作不仅以其精湛的文学艺术价值而千古流传、脍炙人口,而且,其中一些诗句由于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而包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反映出典型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也反映了人对自然事物和现象的主观认识和深刻思考。如果我们把地理知识的学习与诗歌欣赏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掌握地理知识,增进对地理学科的感情,而且还能从诗歌中得到美的享受。这对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等都大有好处。

一、诗句中的自然地理知识

在古代诗歌中,浪漫主义诗人的诗句,大多描绘自然景物,或山川或田园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其中,有许多诗句就饱含有丰富的自然地理要素。如气候、地貌、水能资源等。例如:

1、诗句与气候:“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这里的“春风”我们理解为夏季风。夏季风从我国东南沿海吹来,由于路途遥远,使之不能到达我国腹地大西北,并明确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大致界线。“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俗语)反映温带内陆地区由于距离海洋较远而形成的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温差大降水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是快行冷锋或寒潮的极好写照。“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宋"陆游)形象地说明城市热岛效应现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是四种降雨类型中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或日常生活的感受,我们体会出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可反映物候的垂直分布。其原因是水热状况随山体高度而变化造成,这种变化规律属于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又如:“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唐"宋之问)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宋"苏轼)反映我国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唐"李白)可借以说明地球绕日公转所产生的四季变化,一个“谁”字很有深意。“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唐"杜甫)这个纯科学的结论用诗的形式表现非常适宜。

2、诗句与地貌: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多样,其成因各自不同。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和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就可理解为是对流水侵蚀地貌的描绘,即在地壳抬升的情况下流水深切河谷,使得“青山相对出”。而在对喀斯特地貌的描写中,唐代著名诗人卢纶的“巴路绿云出,蛮乡入洞深”是喀斯特地貌发育处于中期阶段的贵州高原地貌的极好诗句。其描写方位明确,贴切自然,表现出贵州高原地貌特色。“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唐"李白)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


东坡)的诗句正好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三山半落青天外,二谁中分白鹭洲”(李白)“滩头细草接疏林,浪恶罾船半欲沉。俗鹭眠鸥非旧浦,去年沙嘴是江心”(唐"皇甫松)可说明河流冲积形成的河心洲沉积地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斛律金)却展现出我国内蒙古高原辽阔壮丽的草原地貌,形象逼真地描绘了草原水草肥美、牛羊成群与和平宁静的牧区图景。“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流到海不复回”(李白)既说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黄河流向,也揭示了海陆间水循环的规律,陆地径流入海,而海水只能从空中通过大气输送到陆地上空。暗含水循环使陆地上的水资源得以再生和补充。

3、诗句与水能:水能资源的形成条件最基本的有三:河道峡谷、落差和水量。而描写这方面的诗句亦不少。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既是对庐山瀑布的描绘,又可从中理解到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水能资源有待我们去开发利用。“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既展示了奔腾不息的长江流经三峡时水流湍急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又反映出三峡落差大水能资源集中丰富。“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生”(刘禹锡)“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东坡)“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清"润章)等展现钱塘潮汹涌澎湃卷潮而来的磅礴气势,潮汐最壮观的时间及潮汐形成的天文因素,同时也暗含潮汐能量巨大,若开发利用必将造福人类。

4、诗句与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地球运动的最基本的形式之一。自转产生的视运动自然是地物向东,天物向西。“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

来”(南宋"谢枋得)等,能恰如其分地用来说明地球自转的视运动及昏线来临的万千景象。

二、诗句中的人文地理知识

在古诗中,除了一些对自然地理方面的精彩描述外,又的诗句亦很贴切地反映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篙去烧畲”(刘禹锡)反映了男人烧山种地,女人下山背水。说明烧山种地这种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对涵养水源的森林破坏,造成山上水源枯竭,人们贫困,环境破坏形成恶性循环。“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王之涣)这是描写北方大草原人们的守猎活动,他们先放火烧草,后骑马射猎。反映出猎手们对草原上的野生动植物的大肆捕杀,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无知行为。“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唐"白居易)告诉我们应树立生态道德,爱护生灵,保护生态平衡。“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说明水土保持工作得重要性。我们只有保护好森林、保护好生态环境,水才清,源才长。“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着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规律,人类应认识这种规律,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关人口分布知识的内容也有诗句描述,如“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杜甫)反映出城市人口稠密集中而住房困难紧张,农村或城郊人口稀少分散。说明人口分布的城乡差别。从中可联想到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


素是经济因素和社会生产方式。“郡城南下不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唐"柳宗元)却反映出少数民族的地域分布状况及旧时汉人对少数民族同胞的歧视态度。“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张籍)最好用来说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利国利民。“遍身罗绮者,不时养蚕人”“十指不沾泥,粼粼居大厦”(唐"张愈)借以说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会越来越细。

我国古代诗歌,折射出我国历史沉淀了几千年的思想文化,其底蕴深厚、数量众多,我们学习不尽赏析不万。能表现以上气候、地形、水能、人文或其它地理知识的诗句亦非常之多。我们在学习地理知识诗时,把有关的诗句与之进行联系、赏析,在很大程度上能使我们激发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地理规律、地理现象的理解和记忆,我们的学习思路会更宽。从而大大提高我们的地理学习效率和审美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加大阅读量,在茫茫的文海中寻找优美动人的与地理知识相关的诗句,并使之有机联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1d6379f95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4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