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 《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它以简洁凝练、富有概括力的语言,简单勾勒了三峡峰峦重叠的景观,并用浓墨重彩描绘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如夏季的水流迅疾,春冬的清澈明丽,秋季的凄凉肃杀。文章富有诗情画意,朴素自然,意味隽永。 学情分析: 作为八年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作为初级学校的学生,文言文水平参差不齐,在理解文意上还有一定的障碍,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让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自己疏通文意,同时对课文中某些词句的翻译理解,还需要老师的指导。至于朗读的指导、品析语言等重点环节,更需要老师通过多种手段、不同角度的引导点拨,以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品味语言,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感知三峡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准确把握三峡山水的景物特征。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过程设想: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想体现一种新的文言文教学思路。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我的理解和做法是: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赏析”的方针。“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通过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使其对文本的理解由浅显逐步走向深入。“注重基础”,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积累文言词语,训练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品味赏析”,即通过学生对文中重点语句的品味、揣摩,让学生增强对语言的深入理解,准确抓住文章所写景物的特点,感受三峡美丽多姿的山水风光。 一·激趣导入 滚滚东逝的长江犹如一条艺术的长廊,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换的四季,涌动的江流,耸峙的山峦,无不令人陶醉其中。同学们,你们想去游览美丽的三峡吗?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那令人心驰神往的三峡吧。(投影显示题目及作者:三峡 郦道元。) 二·作者简介 在欣赏旖旎的三峡风光之前,我们简单了解一下作者郦道元及其作品《水经注》。(师投影展示) 郦道元: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水经注》:是为河流水道专著《水经》作的注释,它是一部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三·听一听: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1.同学们,郦道元因一部《水经注》而出名,《水经注》因为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地理价值而被后人称颂。这一节课我们不仅要了解长江三峡的地貌特征,还要欣赏课文《三峡》语言的魅力。首先,请同学们听课文朗读,要求:(投影显示。) 听一听: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2.检测同学们听的情况(投影显示) 读准字音 读畅句子 四·读一读:读懂意思,熟知内容 师:.我们要想了解三峡更多的知识,欣赏它更美的自然风光,就要朗读课文,并借助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把课文通顺地译成现代文。你觉得哪个词很重要,就做一下批注;哪儿有疑问,也做一下标记。前后六人小组共同完成这个学习任务。 1.生借助词典、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翻译全文。小组共同解决疑问,师适当指导。 2.检测同学们对课文的翻译是否准确到位。( 投影显示) 读懂意思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 想一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三峡的哪些方面的内容?(投影显示) 熟知内容 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三峡的哪些方面的内容? 五·品一品:品读研究,了解三峡 1.分小组品读文章。(将学生分为四个组,分别品读“山”“夏水”“春冬季节”“秋季”的特点。) 2.小组成果展示。(投影显示) 品读三峡 请用“三峡的山(或夏水.春冬季节.秋季)----------(说特点),我是从文中---------------(美读句子)这句话知道的。”的句式品读文章。 六·背一背:选段背诵,记住三峡 师:.刚才我们已经分组品读了《三峡》,大家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印象,那我们能不能试着把你刚才品读的那一段背下来。(投影显示) 熟读成诵,记三峡 背诵方法:分清层次,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字词。 关键字牵动法 自 中,两岸 ,略无 。重 叠 ,隐 蔽 。自非 ,不见 。 至于 ,沿 。或 ,有时 ,暮 ,其间 ,虽 ,不 。 七·今昔对比,热爱三峡 师:今天,我们透过郦道元的生花妙笔,感受到了1500多年前的三峡美景,那你们知道现在的三峡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吗?(投影显示三峡风光) 八.过把导游瘾 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板书设计: 山-------山高岭连 三 峡 夏水------水大流急 郦道元 春冬------清幽秀丽 秋季------凄凉肃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1f5ac93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f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