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英语网络用语特点初探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互联网时代英语网络用语特点初探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语言学的领域中出现了许多新生事物,网络语言就是其中之一。网络语言是一种新兴的语言体制,英语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英语网络用语逐渐显示出其独特性以及旺盛的生命力。本文试图探讨英语网络用语在汉语中的构词特点并总结其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关键词:英语网络用语 构词 英语学习 1.引言 语言学家戴维·克里斯特尔在《语言与因特网》一书的结尾中这样定义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一种全新的语言媒介。我们可以爱它、恨它,但决不可以忽视它”。在社会发展迅速和科技进步的今天,作为最具影响力的现象,网络语言正渐渐显示出其独特性以及旺盛的生命力,广泛流传并为人所接受。网络语言正以惊人的速度和影响力改变着我们当代生活、工作和学习!而随之一起发展起来的英语网络用语,不仅仅简单易懂,而且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所以很快被广大网民所接受。不单是以英语为母语者,还有许多其他网民都因其简便易懂而迅速接受,并传播开来,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英语语言系统受其强烈冲击,网络英语用语在不断充实颠覆英语语言库的同时,也对人们的传统英语学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目前全球化趋势下,英语这门语言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的工具。特别是在互联网日益发展的情况下,英语更是渗入到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的生活中。 2.国内外研究现状 英语网络用语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逐渐引起了很多语言学者的注意。社会学家莎拉·希尔茨和电脑科学家穆雷·图罗夫最早关注到网络语言的媒体传播属性。他们在1978年出版了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著作——《网络国家:基于计算机的人类传播》,对当时崭露头角的互联网进行了技术层面的分析和政策研究,甚至预测了互联网美好的未来。在诸多的网络传播论著中,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情报科学与语言学教授苏珊·赫林最早采用语言学视角研究网络语言,奠定了语言学在网络传播研究中的学科优势地位。她于1992年率先发表《计算机媒介参与中的性别话语分析》一文,用实证方法检验了国际网络的社群语言对个体参与者尤其是女性参与者的场域作用。此外,她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网络语言对现实的建构与反作用等问题,形成了语言学关于网络传播研究的早期成果。同时,她在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性别、社会文化等外在因素对网络传播的影响,呈现出广阔视野和人文关怀。截至2014年11月,苏珊·赫林发表文章论著达139篇,研究对象始终不离网络传播,是网络语言研究领域最具代表性的语言学家之一。 英国语言学家戴维·克里斯特尔则凭借在《剑桥百科全书》语料库当主编的丰富经验,博采众长,广泛借鉴了包括苏珊·赫林在内的诸多早期网络语言研究之精华,于2001年著书《语言与因特网》。该书一开始就从电子邮件和聊天组等不同的传播语境切入,进而分析网络语言规则的特性与共性。作者克里斯特尔提醒读者:口语和书面不尽相同,在聊天组语言中也存在同步与非同步的差别,研究者们必须注意到网络语言规则也有其独特性,也即网络语言的传播应当顺势而为、顺应规则进行传播。作为研究网络语言本体的开源之作,《语言与因特网》自问世以来就被视为网络语言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2004年,克里斯特尔在他的新书《语言革命》中,又从语言多样性的视角再次重申了他对网络语言的特性分析和美好愿景。 总之,自20世纪90年代起,以苏珊·赫林和戴维·克里斯特尔为代表的语言学界热情拥抱了互联网。其后十多年,网络的语言学研究与网络的发展始终保持同步。另外,国外语言学者对语言与环境的关系做出了很深的研究,比如二十世纪 90 年代,功能语言学家M.Halliday 在国际应用语言学会议上做出报告,将语言和语言的研究看作生态问题,并形成生态语言学这种新的研究形式。这能引导研究者从环境的角度出发,来研究语言现象。国外的语码转换理论也给国内语言研究学者研究英语网络用语的变异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此同时,拉波夫曾提出言语社团的概念,社会中的人群由于性别、年龄和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分成了不同的言语社团,各社团内部产生具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者语言变体,这就是所谓的社会方言。因此,可以将网络虚拟社区看做是言语社团,这个特殊的言语社团也就是网络流行语的特定使用场合,这也为英语网络用语提供了应用和广泛传播的空间,比如使用群体主要为受过一定教育的懂得英语的年轻人,而网络语言又不是十分规范,具有生动、活泼的特性。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如果从中国接通互联网的1994年算起,到互联网彻底改变传播语态的今天,在这二十多年间,出版了约近百本网络语言为主题的人文社科类书籍,一批与网络语言相关的研究项目也得到立项。在文献方面,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超星读秀和万方三个数据库的跨库搜索和查重检验,以网络语言为主题的科研文献高达上万篇(含报纸、期刊、会议论文和硕博论文)。其中,语言学角度是最主要的研究视角。这既表明我国政府对网络语言研究的高度重视,也从侧面反映出近年来网络现象的影响之大、范围之广、问题之多。与此同时,国内对英语网络用语的研究颇多。如田晓婷对英语网络词做了隐喻功能和情感认知研究,李文洁对网络英语用语的构成及其语义特征进行了分析, 彭滨分析了中英混合语码的类型及成因,以及很多对英语网络用语的特点和途径等作出了分析和研究。其次,国内学者对英语网络用语的变异也做出很多研究。 3.研究过程和内容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互联网时代汉语中的英语网络流行语。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因其方便、快捷、信息量大等特点逐渐成为人民生活中的“必需品”,人们习惯于靠敲击键盘输入信息的交流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就形成了较之传统语言更具独特性质的网络语言。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用语言,占互联网中近70%份额,网民使用的网络用语更是五花八门,缤纷多彩。比如,“R U tlkn2 me?”,即,“Are you talking to me ?”这一简写形式便是一个典型的被称为“Netlingua”的英文网络用语。英语网络词语的诞生及流行丰富了我们原有的汉语词库,而对这些网络流行语进行英文释义的探究有着现实的意义。比如,忽悠(fool you),单身狗(Damn Single),不折腾(No Z-turn)等,这些翻译既体现了语言的诙谐幽默,又体现出网络用语的生动活泼,以及译者深厚的语言功底。 本文以狭义的汉语中的英语网络用语为研究对象。笔者搜集了近几年汉语中流行的英语网络热词,其来源主要是网络帖子、杂志等。从这些流行语出现的成因、形成的特点以及语言的变迁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解读语言发展的现象及背后的文化现象。综合运用普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词汇学等理论知识,总结归纳了英语网络用语的特点。 4.英语网络用语的特点 4.1英语网络用语构成方式比较灵活、随意,突破了英语单词的构词法。比如,B2C,整个缩略词的意思是business to consumer,即商家对消费者,就是英语首字母加数字谐音组成的混合词。另外的例子还有,B4,意思是之前,对应的英语是before.这些混合缩略构词的原因比较简单,就是网友为适应网上快速交换信息的节奏而造词,把一些常用的英语单词和短语缩略成单词,实现快递的交换信息的目的,使用上比较随意,没有规范化,也不是很有规律。 这些构词方式既有首字母缩写,如WTO,又有字母加数字的谐音,如上文中的b2c,也有谐音,如88,代表着byebye。另外还有语法专用的特点,如看到好吃的图片,可以输入:口水ing;又如看到搞笑的,可以输入窃笑ing;也有酷er,这样的表示英语比较级的用法,等等。让人体会出英语网络流行语的生动活泼。 4.2 英语网络用语体现出网民的个性以及语言的旺盛的生命力。这些网络用语除了用字比较简约之外,书写符号也得到了突破,产生了新的形音义结合体,字母、数字甚至图形符号的结合大大丰富了传统意义上的语言。这些简单的符号传达了丰富的情感和内涵,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符合社会语言学发展的潮流,也缩短了人际交流的时间,提高了交流的效率。 4.3 英语网络用语的使用群体倾向于年轻化,体现了年轻人的标新立异和创造力。而且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如大学生,白领,以及一些技术人员。能使用这些英语网络用语也代表着一种潮流,充满了前卫感。这种网络流行语为了这些年轻的网民提供了自由创造和发挥丰富想象力的平台,让年轻人的诙谐、幽默以及前卫得以在语言中实现,如“吃鸡”,即“Winner winner, chicken dinner”的诙谐翻译。 5.结语 英语网络词语的诞生及流行大大丰富了我们原有的汉语词库,也体现出语言的鲜活的生命力和年轻人的创造力,而且目前这些流行语从网络中渗透到生活中来了,因此,对这些网络流行语进行英文释义的探究有着现实的意义。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英语网络用语的构词具有随意性,缺乏规范和规律,部分也突破了语法的限制,对中小学生学习英语会产生一些弊端,广大教师要对此加以引导。 参考文献: 1.Sridhar S N, Sridhar K K. The syntax and psycholinguisticsof bilingual code mixing[J].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80. 34 (4): 407-416. 2.何自然,于国栋. 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 现代外语, 2001.24 (1): 85-95. 3. Blom J P, Gumperz J J. 1972. Social Meaning in Linguistic Structures: Code-switching in Norway [A]. In: Gumperz, J. J., 4. Poplack S. Sometimes I start a sentence in Spanish y terni?mo en espanol: towards a typology of codeswitching [M]. InJonamastae-L. Elias-Olivares (ed.). 1980: 230-263. 5. 陈敏哲,白解红.汉语网络语言研究的回顾、问题与展望[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03):130-134. 6. 陈皛.浅谈网络流行语[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7. 黄娜.网络英语的构词及其翻译[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8. 吉益民.网络变异语言现象的认知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9. 刘海燕.网络语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10. 于根元. 网络语言概说[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11. 杨文全.流行语的界定与初步描写[J].新疆大学学报,2002,(2):125. 12. 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互联网时代》主创团队.互联网时代[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11.2008,(6):129. 作者简介:王繁,女,汉族,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青岛工学院外语学院教师 ?硕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2cb7d306a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