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方法分析

时间:2022-12-17 06:28: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方法分析

摘要:教育之所以十分重要,是因为个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高素质教育水平的支持,这也是举国上下如此重视教育的根本原因。尽管学校是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但当下教育的根本理念在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就意味着除了学业上的教育,还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所以,仅仅依靠学校是无法完全实现五育并举,培育高素质人才的,而学生日后的生活与发展也需拓展到学校以外的地方。这就意味着,需要更丰富的知识,那么,就需要结合家庭,社会,学校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方法分析 前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快速成长的时期,随着社会整体大环境的变化,小学生们的独立思考与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容易受周围环境以及人、事物的影响,所以,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携手,全方位、多角度地加强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就学校,家庭,社会合作,共同育人的重要性,以及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进行简要探讨,以供参考。

1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小学生时期,就如同一颗刚刚萌芽的种子,而良好的教育是雨露,是阳光,是空气,是促进学生们成长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不仅仅来自学校的引导,更需要家庭的呵护,社会的影响,才能帮助学生们从小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成为促进社会的有用之人。而参天大树的长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速成的,而是需要经年累月的正面引导与积累,如何积累,一是在学校老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二是家庭的正面引导,三是社会氛围对小学生们的影响。所以说,学校,家庭,社会,每一个环境对小学生都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通过学校,家庭,社会携手,打造协同育人的大格局,从学生学业水平,身心健康,思想道德,理想信念等各个方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在小学生时期,学生最主要的学习与生活


场所是学校与家庭,在家庭中,家长是最熟悉、最了解学生的成员,家长以及长辈们会照顾学生们的生活起居,以身作则成为学生们为人处事的榜样,在学校里,老师们会教授学生们基本的学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文化技能,同时提升学生的德育,美育,体育水平,而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良好的社会氛围,一些正能量的模范人物,先进事迹等会促进学生们正确三观的形成,同时能够强化学生的思想品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等。所以说,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联手合作,形成合力,从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方法,身心健康,价值观养成等形成教育力,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们成长为有担当、有爱心,有理想,有责任感的人。

2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 2.1形成共育共识

学校与家庭是小学阶段的学生的主要生活与学习场所,所以,在这个时期,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单方面发挥学校或是家庭的作用都是不够的,唯有家校携手,实现共育,才能对学生们起到正面的引导与教育,培育孩子们成为有用的人才。家校共育的前提下需要建立在良好的共识之下,否则,一厢情愿也是无法实现有效的教育效果的。那么,就需要通过多种途径的宣传活动来提升家校联手共育的意识,让家长们充分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尤其要破除某些家长对于教育的片面认知,教育不仅仅只是书本知识的教育,还包括做人,做事,以及正确三观的形成,很显然,言传身教的力量十分重要,与其花大价钱为学生们各种培育班,却忽略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导致学生成为空有技能品德不足的人。所以,学校要采取多种手段,多种途径的宣传来提升家长参与教育积极性,使其掌握更多先进的教育手段。鼓励家长发挥榜样作用、监督作用,比如,鼓励、陪伴等,为学生提升情绪价值以及精神上的滋养,让学生在家长的鼓励下养成良好的品格,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2拓宽共育渠道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最小单位,而学生是家庭的重要成员。要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协手育人,除了家校的直接联手外,社会环境,氛围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显性的,更是深远的,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社会能够给小学生们更多正面的引导,而正


能量氛围的形成离不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参与,尤其是在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养成上,榜样的力量不容忽视。所以,要拓宽共育渠道,在家庭中,家长要带头关爱和孝敬长辈、友爱邻里;在学校,老师自身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并积极探索先进的教学模式;除此之外,还可通过亲子活动或是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做义工,尽一名公民的社会责任,比如去福利院、敬老院看望弱势群众,观看一些有启发意义、教育意义的记录片等,让学生感受优秀的传统文化,良好的社会氛围,学习伟大人物的无私奉献精神等等。总之,多角度、多渠道,学校,家庭,社会联手来培育新时代的小学生。

结束语:综上所述,学生们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关注,努力和参与,为了更好的培育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发挥出自身的主体作用,协手合作、互动互助,共同托起学生们的美好明天,教育效益实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莉.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方法分析[J].现代教育.2020(000),030214-214.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课题编号:GS[2021]GHB0500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37242997c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f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