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的课时,高效的课堂 小学高年级数学每周只有四节课,在学习内容没有减少,知识难度没有降低,学生智商没有提高的情况下,老师只有向课堂要高效。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呢?我根据近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1、找准本课时的教学难点。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及课前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认真分析教材,必须挖掘出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难点。俗语说: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关键处入手,教学也不例外。找准了难点才能围绕难点设计教学方法,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否则,课堂就是无节奏的松散的课堂。 如:“用字母表示数”第一课时,难点有两处,一是含有字母的算式的正确写法;二是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因为只要学生能用含有字母的算式表示题意,就说明他已理解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所以本节课不能把时间浪费在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的理解上。 2、合理安排课内时间。课前知识铺垫限制在3分钟以内。如:学习名数改写时,多媒体出示长度、质量、面积的常用单位间的进率,学生看着屏幕熟背,记牢。这个环节不可省略,更不能耽误时间。因为本节课学习内容需要学生熟练运用三年级以前学过的知识,肯定有一部分学生遗忘了,所以不能采用提问的方式,一个学生答不上来,另外学生再补充,如此拖拉,学习效果不如直接背诵。教学难点部分要根据学生课内学习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理解和练习反馈。课内习题时间至少保证15分钟。 3、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为什么说要“合适”呢?因为不同班级的学生的综合能力各有不同,对学习方法的运用也各有特点,所以一定要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 4、适当改编教材。新课标教学理念是“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课本提供的某些信息窗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也超出了学生的知识基础,让学生在课本的信息窗中发现问题比较困难,因此,老师可以进行改编,选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出示的是黄河流域的地图,九曲十八弯的黄河横跨几个省,分上游、中游、下游,又有黄河的分段长度,又有不同的流域面积,极其复杂,不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看懂,所以不利于高效课堂的导入。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并能进行简便计算是,所以,可以采用直接探索的教学方法,省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环节。 出示算式: 63+39= 790+120= 12+76= 39+63= 120+790= 76+12= 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由此引出加法交换律,教学节奏快,效果显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378ce48f78a6529647d53c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