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

时间:2022-04-06 22:02: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曹刿论战》

一、 原文填空。

1. 最能体现曹刿参与精神的词语:请见或请从。

2. 表现民不愿与官交往的句子: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 3. 曹刿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 表现鲁庄公政治上鄙陋的语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5. 表明庄公始有所悟的句子(表明取信于民的语句;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 战争的结局(表明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7. 本文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既克,公问其故。 8. 齐人三鼓后进军的根据:夫战,勇气也。

9. 齐人三鼓进军的原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10.鲁国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11.鲁国乘胜追击的时机是:辙乱旗靡。

12.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3.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相照应的句子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4.第三段出现的成语:一鼓作气。

15.确定追击时机的根据: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6.“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7.曹刿解释战胜敌兵原因的句子:彼竭我盈。

18.曹刿认为可以追逐齐师的原因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9.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0.最能表现“肉食者鄙”的句子是:既克,公问其故。

21.表现曹刿请见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2.表现曹刿认为作战时击鼓进军要把握好时机的句子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3.文中能够表现曹刿积极参与国事的爱国情怀的句子是:曹刿请见。

24.文中能够表现“忠之属也”具体内容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二、 结合课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

哪里?

“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①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②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贸然进军,不懂军事。③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再次暴露其“鄙”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①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②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 三、 本文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文把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进行多次对比,借助对比手法,可以突出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与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四、 本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1


详细描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言论。充分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战斗的状况、战后的处理等,则是略写或不写。这样安排,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五、 曹刿为什么同意鲁国与齐国开战?

鲁庄公尽力做好了本分之事,人民服从他。即在政治上已经取信于民。 六、“忠之属也”的实质是什么? 在政治上取信于民。 七、“既克,公问其故”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八、联系原文,谈一谈作者是怎样表现曹刿的远谋的?

①写曹刿前启发鲁庄公要取信于民,战中指挥从容镇定,战后深刻分析原因,具体表现了他的远谋。

②把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他的远谋。 九、作战中,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基础是什么?

善于详查敌情,能把握战机,深谙作战之略,具有卓越的指挥才能。 十、曹刿一介布衣,在国家危难时刻他挺身而出他的这种思想境界可以用哪个成

语来形容?作为一个中学生你认为这样做才是爱国?

①国家兴亡,匹夫有责。②作为中学生要心中有祖国,用知识武 装自己,培养自己建设祖国的意识和本领,时刻准备着把我们的一切奉献给我们的祖国。

一一、请就本文第②段文字写一段评注行文字。

本段文字主要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表现中心,曹刿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与庄公的急躁冒进、胸无一策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二人的“智”“鄙”表现了曹刿抓住战机,后发制人的军事思想,突出了中心。 一二、第②段详略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此段以写鲁方的战术决策为主,重点写了曹刿和鲁庄公指挥战斗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借鲁庄公的鄙反衬曹刿的远谋。 一三、“将鼓”“将驰”表现鲁庄公怎样的特点? 表现鲁庄公急躁冒进的特点。

一四、指挥作战中,曹刿只说了两次“未可”“可矣”,这样简单的语言表明他

具有怎样的特征?

表现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和善于把握时机的特征。 一五、曹刿确定反攻时机和追击时机的根据是什么? 确定反攻时机的根据是:夫战,勇气也。

确定追击时机的根据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一六、本文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塑造了曹刿怎样的形象?

曹刿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①他热爱自己的国家,关心国家大事;②敢于进谏,善于进谏。③面临强敌,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一七、鲁庄公是一位昏庸的国君吗?请谈一谈你的看法。 鲁庄公是一位平庸的国君,他和昏庸的国君不同。

他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恩小惠和求神保佑上,可见他政治上无能;战争中,他急于求战,战胜后又不知原因,可见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在战



2


前能够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能够纳谏;作战中能听从曹刿的指挥,战后能虚心询问战胜的原因,由此可见,他和一般的昏君是有不同的。 一八、文中那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①战争之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②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三次答话,两次否定,一次赞许,纵观曹刿所言,皆着眼于民,这是他在政治上的远谋;③在作战的过程中,他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远谋。

一九、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①为下文下庄公张本(或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二零、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战前,在曹刿与庄公的论战中,鲁庄

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 庄公的“鄙”:战前不知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战中急躁冒进、不懂战术,战后不知取胜的原因。

曹刿的“远谋”:他深知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劝导庄公取信于民;作战过程中沉着冷静,善于观察敌情,把握时机。

二一、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①政治方面:他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②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二二、“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

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一鼓作气”是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鼓”是击鼓进军的意思。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3fbf3bf76a20029bd642d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