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读法 著名学者季羡林到耄耋之年,顿悟出一个平凡的真理:“中国是世界上最喜藏书和读书的国家”。孔老夫子读《易》至于“韦编三绝”,我国古代哪一个大学问家不是“学富五车”,至于那些“囊萤”、“映雪”,“悬梁”苦读的故事更不胜枚举。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说明读书与实践是一个人成才的必由之路。 鲁迅先生告诉我们:“要多看大家的作品。”著名作家古华也说:“老老实实的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吧,小说之道,诗人之道,尽在其中。”由此可见,我们要学好语文,也必须多读书,读好书。 读和写是什么关系?鲁迅先生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第二是要看别人的作品。”古人也曾说过:“读书如销铜,作文如铸器,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刘勰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古诗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些名言古诗都说明了读书与作文的关系。所以,我们说学好语文读为先。 读什么书?我们中学生首先要读好课内的书,语文课本里许多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一定要反复诵读,反复领悟,一定要读熟,读懂,读透。每篇文章至少要读三遍:识读(认识字词,整体感知),解读(理解内容、主题、文脉、思路),赏读评价(学习语言技巧,谈看法,提问题)。读的时候不要先看参考书,不要依赖或盲从老师的讲解,而要坚持自读、自解、自悟、自得。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阅读要靠自已的力,自己能办到几分务必办到几分,不可专等老师给讲解,也不可专等老师抄给字典、辞典上的解释,以及参考书上的文句。直到自己实在没法解决,才去请教老师或其他的人,因为阅读是自己的事,象这样专靠自己的力,才能养成好习惯,培养真能力。” 在读好课内书的基础上,课外的书也要广泛阅读,首先可选中学语文课本上所选的著名作家的作品读起,如,朱自清的散文,鲁迅的杂文、散文,冰心、巴金、老舍、漠泊桑、高尔基等人作品,同时还可以广泛涉猎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和当代文学、科技期刊,如《读书》、《随笔》、《读者》、《青年文摘》、《散文》、《世界博览》、《奥秘》、《科学画报》等。鲁迅先生也说:“大可以看各样的书”这样正“象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密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读书方法有许多种:著名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但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唾弃糟粕。四角号码检字法的发明者王云五先生有所谓闲读、精读、速读、摘读四种读法。读书本无定法,条件因人而异。读法举其要者,可以分为“略读”和“精读”两种:宋代学者朱熹主张“熟读精思”,可谓精读;晋陶渊明常常“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谓略读。当代学者刘叶秋先生对这两种读法深有心得,他认为,“略读要博采群书,浏览涉猎,目的在于求广求多,扩大知识面。遇到不懂的地方,不妨跳过去,继续往下读。若读小说,只要了解故事梗概,人物关系即可。精读的重点在于„通‟:融会贯穿,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精读必须做到“三勤”:勤查、勤问、勤记。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得的词,不知道的成语、掌故、典章制度等,要随时利用各种工具书和有关的书籍来查检,有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向别人请教,不耻下问,一字为师。懒怠因循,不求甚解,是不行的。 看书有得,就该随手记录,或写入小册,或载入卡片,都要立即动笔,不能迟疑,否则放下书本,再找即难。 朗诵与背诵,也为精读中的重要部分。作品内喜怒哀乐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节奏,可以通过朗诵而清楚的显现,借以加深体会,增进理解。诗文佳作,背诵如流,更是一种基本功。有几百篇诗文烂熟于胸,张口即来,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为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课本里的讲读篇目,一定要精读,自读篇目、《自读课本》中的大多数作品均可以略读,也可选取部分你所锺爱的名篇佳段精读。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文学素养的优劣,与其腹中诗书的多少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我们建议,每个学生至少背诵100首古典诗词(含语文大纲中规定的50篇),50篇文言文(含语文大纲规定的20篇),熟读20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含语文大纲中规定的10部),翻破几本字典、辞典。 著名作家梁晓声说:“读,是一种幸福,” 让我们都有来享受“读”的幸福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40fba0290c69ec3d5bb75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