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实甫《西厢记》与金圣叹《西厢记》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杂剧唱词意蕴之比较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王实甫《西厢记》与金圣叹《西厢记》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杂剧唱词意蕴之比较 摘要:王实甫所著的《西厢记》(下文简称“王本”)一直受历代文人追捧,改编版本颇多,其中最为经典的改编版本当属金圣叹批点的《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下文简称“金本”)。历来学者对“王本”和“金本”的研究甚多,笔者试图对两个版本中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杂剧(第四折)的宾白和人物形象进行考究对比,以分析“王本与“金本”在这两方面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西厢记》 王实甫 金圣叹 宾白 人物形象 《西厢记》作为我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元杂剧,受到广大研究者的关注,王实甫的《西厢记》(下文简称“王本”)堪称经典,金圣叹批点的《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下文简称“金本”)影响也很大。王实甫(1234-1294),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戏曲作家,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金圣叹(1608—1661),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苏州吴县人,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他一生点评古书甚多,如《西厢记》《水浒传》《左传》等。现以“王本”与“金本”的第一本第四折内容为例,从宾白和人物形象两方面对两个剧本的优劣进行比较。 一、“王本”与“金本”的第一本第四折唱词之比较 [洁引聪上云]今日二月十五开启,众僧动法器者。请夫人小姐拈香。比及夫人未来,先请张生拈香。怕夫人问呵,则说是贫僧亲者。[末上云]今日二月十五日,和尚请拈香,须索走一遭。[张生上云]今日二月十五日,和尚请拈香,须索走一遭。云晴雨湿天花乱,海涌风翻贝页轻[双调][新水令]梵王宫殿月轮高,碧琉璃瑞烟笼罩。香烟云盖结,讽咒海波潮。幡影飘飖,诸檀越尽来到。[双调][新水令](张生唱)梵王宫殿月轮高,碧琉璃瑞烟笼罩。(法本引僧众上云)今日是二月十五日,释迦摩尼佛入大涅槃日。纯陀长者与文殊菩萨修齐供佛。若是善男信女,今日做好事,必获大福利。张先生早已在也,大众动法器者,待天明了请夫人小姐拈香。[驻马听]法鼓金铎,二月春雷响殿角;钟声佛号,半天风雨洒松梢。候门不许老僧敲,纱窗外定有红娘报。害相思的馋眼脑,见他时须看个十分饱。[驻马听]法鼓金铎,二月春雷响殿角;钟声佛号,半天风雨洒松梢。候门不许老僧敲,纱窗也没有红娘报。我是馋眼脑,见他时要看个十分饱。[末见洁科][洁云]先生先拈香,恐夫人问呵,则说是老僧的亲。[末拈香科][本见张生科][本云]先生先拈香,若夫人问呵,只说是老僧的亲。[张生拈香拜科][沈醉东风]惟愿存有的人间寿高,亡化的天上逍遣。为曾、祖、父先灵,礼佛、法、僧三宝。焚名香暗中祷告:则愿得红娘休劣,夫人休焦,犬儿休恶!佛啰,早成就了幽期密约。[沈醉东风]惟愿存有的人间寿高,亡过的天上逍遣。我真正为仙灵礼三宝,再焚名香暗中祷告:只愿红娘休劣,夫人休觉,犬儿休恶!佛啰,成就了幽期密约。[夫人引旦上云]长老请拈香,小姐,咱走一遭,[末做见科][觑聪云]为你志诚呵,神仙下降也。[聪云]这生却早两遭儿也。[末唱][夫人引莺莺、红娘上云]长老请拈香,小姐,咱走一遭。[雁儿落]我则道这玉天仙离了碧霄,原来是可意中来请醮。小子多愁多病身,怎当他倾国倾城貌。[雁儿落]我只道这玉天仙离碧霄,原来是可意中来请醮。我是个多愁多病身,怎当你倾国倾城貌。[得胜令]恰便似檀口点樱桃,粉鼻儿倚琼瑶,淡白梨花面,轻盈杨柳腰。妖娆,满面儿扑堆着俏;苗条,一团儿(彳真亍)是娇。[得胜令]你看檀口点樱桃,粉鼻倚琼瑶,淡白梨花面,轻盈杨柳腰。妖娆,满面儿堆着俏;苗条,一团儿(彳真亍)是娇。[洁云]贫僧一句话,夫人行敢道么?老僧有个敝亲,是个饱学的秀才,父母亡后,无可相报。对我说:“央及带一分斋,追荐父母。”贫僧一时应允了,恐夫人见责。[夫人云]长老的亲便是我的亲,请来厮见咱。[末拜夫人科][众僧见旦发科][末唱]老僧一句话,敬禀夫人:有敝亲,是上京秀才,父母亡后无可相报。央老僧带一分斋。老僧一时应允了,恐夫人见责。[夫人云]追焉父母,有何见责?请来相见咱。[末见夫人毕][乔牌儿]大师年纪老,法座上也凝眺;举名的班首真呆僗,觑着法聪头作金磬敲。[乔牌儿]大师年纪老,高座上也凝眺;举名的班首真呆僗,将法聪头作金磬敲。[甜水令]老的小的,村的俏的,没颠没倒,胜似闹元宵。稔色人儿,可意冤家,怕人知道,看时节泪眼偷瞧。[甜水令]老的少的,村的俏的,没颠没倒,胜似闹元宵。稔色人儿,可喜冤家,怕人知道,看人将泪眼偷瞧。[折桂令]着小生迷留没乱,心痒难挠。哭声儿似莺啭乔林,泪珠儿似露滴花梢。大师也难学,把一个发慈悲的脸儿来朦着。击磬的头陀懊恼,添香的行者心焦。烛影风摇,香霭云飘;贪看莺莺,烛灭香消。[折桂令]着小生心痒难挠。哭声儿似莺啭乔林,泪珠儿似露滴花梢。大师难学,把个发慈悲的脸儿朦着。击烛的头陀懊恼,添香的行者堪焦。烛影红摇,香霭云飘;贪看莺莺,烛灭香消。[洁云]风灭灯也。[末云]小生点灯烧香。[旦与红云]那生忙了一夜。[洁与众僧发科][动法器了,洁摇铃杵宣疏了,烧纸科][洁云]天明了也,请夫人小姐回宅。[末云]再做一会也好,那里发付小生也呵![鸳鸯煞]有心争似无心好,多情却被无情恼。[鸳鸯煞]有心争似无心好,我多情却被无情恼。[本宣书烧纸科云]天明了也,请夫人小姐回宅。(夫人、莺莺、红娘下)(张生云)再做一日也好,那里发付小生!劳攘了一宵,月儿沈,钟儿响,鸡儿叫。畅道是玉人归去得疾,好事收拾得早,道场毕诸人散了。酩子里各归家,葫芦提闹到晓。[并下]劳攘了一宵,月儿早沉,钟儿早响,鸡儿早叫。玉人儿归去得疾,好事儿收拾得早,道场散了。酩子里各回家,葫芦提已到晓。[络丝娘煞尾]则为你闭月羞花相貌,少不得剪草除根大小。 二、王本”与“金本”的第一本第四折唱词意蕴之分析 王本:[洁引聪上云]今日二月十五开启,众僧动法器者。请夫人小姐拈香。比及夫人未来,先请张生拈香。怕夫人问呵,则说是贫僧亲者。金本将这一台词整个删去。王本中,这一段台词的内容和后面的[末上云]以及[洁云]重复,使剧本显得累赘。删除这一段台词,就使内容简洁、紧凑。 王本:[驻马听]纱窗外定有红娘报。害相思的馋眼脑,见他时须看个十分饱。金本将上面第一句改成“纱窗外也没有红娘报”,将“定有”改为“也没有”,更能表达出张生的急迫心情。将第二句改为“我是馋眼脑”,删去了“害相思的”,其实,前面已表达出张生的急迫心情,后面又称“见他时要看个饱”,“害相思的”几个字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将“须看个十分饱”改为“要看个十分饱”,“须”改为“要”,“须”是客观要求,“要”则是主观愿望,显然,“要”比“须”更符合事理,更能准确地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王本:[洁云]先生先拈香,恐夫人问呵,则说是老僧的亲。“恐”只是担心,而不能说明夫人问不问,如果夫人没有问,“则说是老僧的亲”岂不弄巧成拙,反露破绽。而金本改为“若夫人问呵,只说是老僧的亲”,就符合事理了。 王本:[沈醉东风]惟愿存有的人间寿高,亡化的天上消遣。为曾、祖、父先灵,礼佛、法、僧三宝。焚名香暗中祷告:则愿得红娘休劣,夫人休焦,犬儿休恶!佛啰,早成就了幽期密约。这里的“亡化”,指死亡,是佛家用语,让张生唱出来,不太符合人物身份,也不容易为听众所明白,而在寺院祭曾、祖、父,也显得不伦不类,至于“则愿得”,并不能突出张生的愿望。金本将“亡化”改为“亡过”,既符合张生的身份,又易为观众听得明白。将“为曾、祖、父先灵,礼佛、法、僧三宝”改为“我真正为仙灵礼三宝”,既适合寺院的场所,又可表达出张生求神灵保佑自己愿望实现的一腔痴情。将“则愿得”改为“只愿”,则突出了张生的强烈愿望。但金圣叹将“佛、法、僧三宝”直接写为“三宝”,恐怕一般观众未必明白这三宝指的是什么。 王本:[雁儿落]小子多愁多病身,怎当他倾国倾城貌。金本将其改为“我是个多愁多病身,怎当你倾国倾城貌”。王本中张生自称“小子”,带有几分市井气,与张生的书生身份不符。同时,王本中张生对红娘用了第三人称,显得感情不够亲密。故金本将“小子”改为“我”,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二人称,既符合人物身份,又拉近了感情距离。 王本[得胜令]:恰便似檀口点樱桃,粉鼻儿倚琼瑶,淡白梨花面,轻盈杨柳腰。金本将其改为“你看檀口点樱桃,粉鼻倚琼瑶,淡白梨花面,轻盈杨柳腰”,将明喻改为暗喻,更能突出莺莺的美貌。 王本[乔牌儿]:大师年纪老,法座上也凝眺;举名的班首真呆僗,觑着法聪头作金磐敲。金本将“法座”改为“高座”,座本来已高,但“大师”还要凝目远眺,更能突出“大师”的老眼昏花。而王本的“觑看法聪头作金磐敲”则诙谐的成分多一点。笔者认为,金圣叹将这句改为“将法聪头作金磐敲”,减少了原作的诙谐气味,改得并不见好。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两者故事情节虽无太大出入,但金圣叹批点的《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较之王实甫的《西厢记》在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方面均有很大提升。“王本”主要考虑舞台演出因素,宾白难免采用取悦观众的市井语言,人物形象也相对通俗化,缺少复杂性和多面性;而“金本”则更趋向于文人的案头读物,宾白更加凝练、文雅,更符合人物身份,同时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得更为深入、细腻,塑造了更为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也为作品注入了文人的审美情趣。然而,以舞台表演为基础的戏剧文学主要通过演员的演唱传情达意,相对于“王本”来说,“金本”似乎对这一点考虑较少,因而增加了普通观众欣赏作品的难度。难怪李渔在《闲情偶寄》中道:“圣叹所评,乃文人把玩之《西厢》,非优人搬弄之《西厢》也。文字三味,圣叹得之;优人搬弄之三味,圣叹优有待焉。” 此话颇为中肯。 参考文献 [1]金圣叹 《金圣叹全集(三):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等十种》[M].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 [2]王季思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M].齐鲁书社,2002年,6月。 [3]彭晓玲 金圣叹批评《西厢记》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年,9月。 [4]李渔 《闲情偶寄·填词余论》[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 [5]王实甫 《西厢记》[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8月。 [6]田婷婷 《王西厢与金西厢版本之比较》[J].文学界(理论版),2013年,1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44d39b450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