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V”新解 “有V”结构是古代汉语固有形式在现代的一种回流,它越来越成为普通话的一种常见表达方式。在肯定句中,“有V”结构表达的语法意义是主观强调,它在形式上填补了“有没有”疑问式肯定回答的空白。 标签:有V 强调 迁移 “我有知道!”“你有听说过那首歌吗?”“你真的有在认真做这件事情吗?”“我们事先都会有一起商量细节。”……我们把这种“‘有’+动词或‘有’+动词性结构”称之为“有V”结构。这种语言表达风格给人一种很港台、很新潮的感觉。近几年,“有V”结构已经成为现代汉语中一种不容忽视的语言现象。 “有V”结构主要应用于疑问句和肯定句中,经常作为一问一答的对应形式出现。疑问句中的“有V”结构是汉语中本有的结构,它是“有没有V”结构的省略形式。“普通话中,‘有没有’作为助动词并不存在一个肯定的对应形式‘有’,‘有’在普通话中不能单独作助动词用”[1]。作为“有V”结构疑问句的回答,一般只出现否定形式“没有V”;而在当下的普通话中,“有V”结构经常作为回答“有V”疑问句的肯定形式出现,从而完成了“有V”结构的对称性。下面我们重点讨论在肯定陈述句中的“有V”结构。 一 “有”后的动词和动词结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有”之后几乎可以容纳任何形式的动词和动词结构:(一)就光杆动词而言,“有”后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如“有看”“有吃”“有学习”。(二)就动词结构而言,“有”后可以是主谓、动宾、动补、状中、兼语等结构。如“有一个人哭”“有来北京”“有伤心过”“有好好学过”“有逼她说过”等。 “有”在现代汉语教材中被归为典型的表存现的动词,“有”后一般加存现的事物,加名词性结构。董秀芳(2004)认为:“作为助动词的‘有没有’是从动词性的‘有没有’语法化而来的。”[1]相对应的“有V”肯定式中的“有”应该也是个助动词。施其生认为“有”是个能愿动词,它“一般加在心理活动动词和形容词前,对人的心理状态和事物的性质、状态的现实性进行肯定”[2]。 通过追根溯源,我们发现,在甲骨文中,“有”和“又”为同一字形“”,在古文献中,“有”和“又”经常通用,二者在上古时期实为一字,表示的意义完全相同。在《诗经》中,我们发现了很多“有”字结构。如: (1)有车鄰鄰,有马白颠。未见君子,寺人之令。阪有漆,隰有栗。《诗经·(秦风·车鄰》) (2)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鱼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d4fede849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3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