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的相关知识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学数学 1.数学的基本特征:抽象性;严谨性;运用的广泛性;模式性。 2.小学数学学科的任务:(一)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小学数学学科的根本任务。懂的数学的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有解决数显式数学问题的能力。(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实现数学素养发展的途径。数学能力的结构;数学思维能力。 3.数学思维能力: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 4.小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发展水平(三个阶段):低年级——直观行动分析阶段,依靠对象的直接感知(扳手指头、数游戏棒)。中年级——逐渐摆脱具体动作阶段,仍会与情景联系(实物、线段图)。高年级——智力分析阶段,依靠认识对象的表象和概念。 5.数学的主要内容:数学问题——数学的“心脏”;数学知识——数学的“躯体”;数学思想——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数学的“行为规则”。 6.数学素养的基本特征:发展性;过程性;实践性。 7.皮亚杰:2-7岁,前运算阶段;7-11岁,具体运算阶段;11-15岁,形式运算阶段。 8.小学数学教材的基本构成:教科书;学生活动手册;教师教学指导手册;信息库;工具箱;多媒体课件。 9.数学学习的基本类型:按学习的深度划分包括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按学习方式划分包括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10.小学数学学习特点:(一)小学数学学习是一个逐步抽象的、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相互促进的过程;(二)小学数学学习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三)小学数学学习时进行初步逻辑思维训练的过程;(四)小学书序学习基本是一种符号化形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学习;(五)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着思维发展的不平衡性。 11.小学数学学习过程:学习的心理机制——认知结构:学习者头脑内部的知识结构;学习的规律——迁移规律: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的阶段——输入阶段、相互作用阶段、操作输出阶段。 12.概念间的关系:同一关系;交叉关系;从属关系;对立关系;矛盾关系。 13.数学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动作的定向;动作的分解阶段;动作的整合阶段;动作的熟练阶段。 1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小学数学学习的启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即学生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他们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通过同化和顺应去实现,同化和顺应是小学生进行数学认知的两种基本方式。学生头脑原有认知结构在数学学习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无论同化还是顺应都需要学生良好的已有的认知结构。根据学生认知结构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平衡的特点,教学中要注意利用数学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之间的矛盾冲突,充分发挥顺应的作用促进学生认知结构向新的平衡发展。 15.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2岁左右);前运算阶段(2岁-7岁左右);具体运算阶段(7岁-11岁左右);形式运算阶段(11岁-15岁左右)。 16.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指学生在教室有意识、有计划的组织和引导下,并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的一种定向的数学学习活动过程。 17.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诸要素:教学对象——学生;教师;数学教学目的;数学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反馈。 18.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景;设计教学形式与方法;设计学习方式;编写教学方案;评价与修改教学方案。 19.教师在组织课堂中注意几个问题:控制课堂;启发学生思考;平等参与。 20.确定教学目标的要求:全面性;准确性;明确性;灵活性。 21.教学方法选择和优化:依据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依据教师 1 本身的素质条件;依据客观条件。优化:熟悉了解方法——联系目标任务——考虑效率高低。 22.当前作业设置存在的问题:作业要求统一化;作业布置随意性;作业数量偏差化;作业形式单一化。 23.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恰当地组织教材;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手段先进;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基本素养好。 24.数与代数教学实施的原则:过程性原则;现实性原则;搜索性原则;整合性原则。 25.如何落实算法多样化:正确理解算法多样化;尊重学生多样化算法;鼓励学生多样化算法。 26.空间与图形加强的内容:增加平移、旋转、对称现象的认识;增加人是物体的相对位置;增加认识方向和路线图;增加测量不规则的图形;增加用数对来表示位置;增加体会图形的相似。 27.儿童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基本特点:具体(实物直观)——半具体(模像直观)——半抽象(图像抽象)——抽象(概念抽象,在大脑中建立对象的本质属性)。 28.小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征:直观性;描述性;渐进性;容易掌握明显特征;不易掌握具有相对意义和关系的概念;认识立体图形比较困难。 29.教学要点:经验是儿童机和学习的起点;操作是儿童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建模”是几何学习的基本过程;“想象”是几何学习的发展基础。 30.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原则:现实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多样性原则;人文性原则。 31.统计与概率教学实施的原则:现实性原则;过程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实践性原则。 32.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特点:现实性;问题性;实践性;综合性。 33.教学评价的功能:导向功能;反馈调节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 34.评价的分类:按评价功能分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按评价主体分类(自我评价;他人评价),按评价内容分类(过程评价;结果评价),按评价标准分类(相对评价法;绝对评价法)。 35.成人数学与儿童数学有什么区别? 学习层次 数学活动的过程 构建数学知识的形式 成人 逻辑演绎 抽象符号操作 如:从空间点集构建圆的概念 儿童 经验归纳 直观材料 如:由排成一排争夺红旗不公平建构圆的概念 如均分苹果 36.如何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第一,以数学基本知识和观念教学为基础,重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概括,提倡有意义学习和发现学习。 第二,以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为主线,本着启发式教学原则,改变传统零碎知识点的教学方法,对每一章节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挖掘和归纳总结,实现知识的有机联系,将知识系统化。 第三,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制定思维训练、能力培养的远近目标;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集中思想与发散思想相结合;注重创造性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第四,渗透审美、心理及其他人文教育,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内容和文化内涵,根据教学内容及时穿插、引进数学史知识;注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数学学科与其他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联系。 37.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2 第一,在体验中培养学生数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教学,以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经历、体验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概念,建立数感。 第二,在比较重培养学生数感。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我输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当于这样的几倍的认识,是数感得到发展。 第三,在表达与交流中培养学生数感。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促进数感的形成。 第四,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数感。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的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的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 概念: 1.教材:是根据一定的学科任务而选编和组织的、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含有一定能力要求的内容体系。 2.数学学习:是根据教学计划进行的在数学教师指导下,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主动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数学技能的掌握,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的过程。 3.接受学习:指由教师向学生提供前人发现、创造、积累的人类的社会经验,学生把这些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使其成为自己认知事物、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及发明创造的工具的一种学习方式。 4.发现学习:指在教学中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获得正确答案的一种学习活动过程。 5.同化:新知识被认知结构中的原有适当观念吸收,新旧观念发生相互作用,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且使原有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 6.顺应:改造原有认知结构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7.概念的内涵: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 8.概念的外延:所反映的事物的总和或范围。 9.数学问题:指人们在数学活动中所面临的,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无法直接解决而又没有现成对策的新问题、新情境。 10.数感:指关于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的估计等方面的直观感觉。 11.符号意识: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12.数学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数学知识按照自己的理解深度、广度、结合自己的知觉、记忆、联想等认知特点,组合成的一个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 13.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组合形式。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7d8014d650e52ea551898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