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课》读后感 闽侯青口中心小学 方爱花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就深深吸引了我---我在想:什么课是种子课?是什么样的思考让余老师有这样的作品产生。这本书也很好的诠释了什么才是余老师心目中的种子课、生长课。翻开书,见到余老师思考的两个问题也正是很多老师要思考的问题: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如何有效地破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困难?就因为这两个问题又一次吸引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 说实话,这本中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化语言,我读起来有点吃力,比如:“学生学习数学,他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能力都是我们需要培养的”、“教师要通过计量单位来体现数学知识间内在联系,以及联系间所蕴含的数学思考价值,达到数学教育的目的”…虽然有点一知半解但好在这本书有很多活生生的案例,并且对案例进行分析比较总结,这些案例分析加深了我对理论的理解,同时我觉得余老师的理论有时颠覆了我之前的教学思考。比如:估算中有三个观点:精算是精算,估算是估算;精算是一种估算;估算是一种精算。虽然这三个观点是余老师组织学校老师对估算进行校本研训时得出,但说实话,我最多也就考虑到了观点1,正当我困惑不已时,余老师告诉我们:估算应该是学生将精算运用于问题解决时,发现不完整的精算也能解决问题,从而将精算适可而止,以节约时间和精力的一种对策。我又在想,学生在考试时,遇到估算,或是用估算解决问题是不是也可以适可而止。又比如:“数学教学,我们缺在哪里”这一节中,关于隐形知识的讲述,我恍然大悟,对比案例与自己平时的教学,才发现平时的教学缺少对学生隐性知识的培养。但就如余老师所说:问题是隐性知识没有明确的知识点,学生不能阅读,老师也不能跟学生讲“从这节课开始,数从绝对发展到相对了”,所以余老师说学生对隐性知识的可接受方式便是体验---在经验中体验,而且是生动地体验。既然隐性知识是隐匿于内部的知识部分,而像我这样的老师很难发现这么重要的隐性知识,所以我多么 希望余老师或者象余老师这样的专家能把小学数学的所有的隐性知识倾囊而出。 读完这本书,除了有刚才的感悟,我的心灵深处也有些许共鸣。比如:“对学困生的观察与思考”中提到“学习的改变缘于心的改变”,关于学困生我想像余老师那样不再急躁,心的改变是需要条件的。给学生一个空间,因为老师的等候则给了学生成熟的时间。他说这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缘”,但这“缘”一定来自教师持之以恒的关怀与守候。又如下面这几句话再次激荡我的心灵:“当一个年幼的学生认为自己是对的,却被判为错的,他的幼小的心灵就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这样的经历被重复若干次后,他就会害怕考试了,继而害怕这个学科。这种害怕的心理慢慢衍生出逃避的行为,继而发展成拒绝。而这个过程却没有成人去关心”。也许是我孩子还小,我深刻的意识到建立孩子的自信心是多么重要。学困生的形成是有很多原因的,其中一点就是老师,余老师写到:教者缺法与学者缺其能,是导致学习失败的两大重要因素。教不得法,必然会导致儿童学习上的诸多“误会”。所以今后教学中,有不同时期的不同层面的学困生,我一定会先反思自己。 最后还有一点感悟,也正是我将来要努力做到的:就是书讲到“减负增效完全是可以做到的,做到的根本途径是改变教师的心----有心了就会用心,用心了就会温心,温心了就会开心,开心了就会聪明,学习就会有动力,师生一起享受,不会互相折磨,学习自然是有意义的”“我们小学数学老师,不要去抱怨学生,不要去抱怨考试。多研究学生,多研究自己,寻找具有个人特征的,适合自己和自己学生的教学途径,问题就离解决不远了。” 以上就是我读这本书粗浅的感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7e272dd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