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言”——关于课堂教学语言的反思 笔者每学期听评课不下于30节次,每次听评课感受不一样。每次听不同教师授课都是一种享受。在课后评价时,我发现大家评价倾向于教学内容、思路安排和创新设计,对教师基本功之一的语言素质评价很少。仅限于是否采用了普通话教学、声音是否高低,表达是否准确等;而对真正能体现教师教学机智和风格的语言素质缺乏正确认识和深度思考。反观时下一些公开课、比赛课,教师为追求一种热闹气氛,学生自主探讨热火朝天,充斥整个课堂,教师成了和事佬;多媒体声、电、光、像冲击学生视听,淹没了声情并茂的教师示范读、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课堂成了学生的“自由论坛”。“说学逗唱”的情景没有了,教师异化成了“捧哏”的角色。 由于教师备教时没有对课堂教学语言引起足够重视,事先也没有预设好,因此,课堂教学往往出现一些不协调之音。教师对课堂教学语言的认识常存在的主要误区有。 1.写好教案就一定能上好课,忽视教学情景语预设 有教师认为。我深挖教材,谙熟教法,也编写了文从字顺、思路清晰的教案,上好课应该不成问题了吧。殊不知,一到课堂上,课堂教学情景变幻莫测,原来既定好的思路被破坏,原来设计好的“问题”程序、“知识分布层次”全给搅乱了。针对课堂上出现的种种意外,事先没有充分的预设准备,没有处理好教学情景语言的衔接与转化。结果,经验不足的年青教师只好绕着弯子向教案靠拢,甚至照本宣科; 或顺势放纵开去,教学内容和目标均未能有效达成。若一节课“起承转合”的语言技术没有处理好,教师授课东拉西扯,思路不清,学生不知所云,自然教学有效性就差。 【反思】写好教案。固然是上好课的前提。但教案是静态的教学语言表达方式,课堂教学则是动态发展的。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案特别是集体教案时,一定要联系自己的教学特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案边角处设计好教学的程序化语言,如各环节的小标题、简单的过渡语,有必要时要把教学思路设计成图表式的,至少也要在头脑中有一个通盘考虑。备课时,忽视教学语言的设计,忽视课章教学意外情景的预设,那么在课上就会出现语言表达不流畅、教学思路不清甚至失语现象。 2.注重开头与结束语设计;忽视教学主体过程用语安排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结尾自然是余音袅袅,耐人寻味。一节课过分注重开场白和课堂小结语设计,而教学主体过程中的程式语言没有安排好,那么学的重难点就很难突破,也很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参与情感。 【反思】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预设好师生互动时的语言表达,比如怎样提问,问题又怎样表达;学生又会怎样提出问题,教师又会怎样评价学生的答问;教学中重难点的知识和概念怎样阐述。方法规律又以什么方式传递给学生,等等。教师都要预先思考好,并有重点地记录在教案上。总之,教学语言的繁简、主次、表达方式都要设计处理好。不需讲的,宁缺勿言;可以讲的,抓主要点;必须讲的,就重点讲清楚,讲得有深度。教学主体过程一定要呈现出教师的机智与艺术性,不能让学生的主体性完全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当然,教师也不能在关键处一味求新、求幽默,忽视了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喧宾夺主,本未倒置,都直接造成教学的失败。 3.教学语言处理时机很随意,尤其是在做练习时表现明显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又是情景化的。教师的教学语言很容易受周边情景和自己情绪的影响。当一些意外情况(如学生讲话、玩手机、学生与教师顶撞等)发生时。教师情绪表现很激动,语言表达就显得十分随意,甚至不注意身份和场合,乱发一通脾气。又如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教师有时就一个“好”字了之。有时干脆不作评价,有时又把学生挖苦一番……不注意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直接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学习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这门学科失去信心。近些年来,学生普遍反感的教学问题是教师上课语言哆嗦。老师刚布置好作业,学生练习进行中。老师又冷不防地插入一些言语,这要求,那注意,打断了学生的思维过程。 【反思】课堂教学语言运用不能信口开河。既要注意用语的规范性、准确性,又要注意场合和对象。针对上述三类情况,老师要三思而后“言”。在处理意外情况时,要显得机智些:或用眼神暗示法。或停顿提醒法,或幽默化解法……总之言语不能过激,要极力维护学生和自己的尊严,又能给对方一个台阶下。在对学生的问答评价时。老师要学会倾听,以正面激励、引导为主,努力挖掘学生回答中的亮点。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要帮助学生分析思维的陷阱所在。绝不能一棒子打死。有必要时。老师还要能完整地复述学生回答的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来参与评品。对学生评价要注重动态过程的评价,少些“是非”“好坏”的定性评价。最后。老师要注意教学语言运用的纯洁性。尽量避免重复语言,少些哆嗦,少些“啊”“呀”“么子”杂音和严重的方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816e6c333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