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的翻译及重点归纳

时间:2022-10-29 04:03:3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石钟山记翻译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石钟山。郦道元认为在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去探寻它的所在地,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能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趁此能够观察所说的“石钟”。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就是笑,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竖立着,有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一样,阴森森地想要向人扑去;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高空中发出磔磔地鸟鸣声;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钟鼓声连续不断。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脚下都是山石大大小小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度,细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便形成这种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支流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心,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因此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不能知道;但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这个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①词类活用: A.使动,例:“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之鸣。 B.名词做动词:例1.“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 C.名词作动词:例1.“微风鼓浪”。鼓,鼓动。 D.形容词作名词:例:“桴止响腾”,响,声音。 E.名词作状语:例:“目见耳闻”。目,用目,耳,用耳。 F. 名词做状语:例:“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 ②古今异义:

A.自以为得其实,其实:古义,那事情的真相;今义,说明真实情况 B.虽大风浪,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表转折的连词 C.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赴:古义,就任;今义,去

D.将入港口,港口:古义,河湾入口处;今义,停泊船只的海湾

E.空中而多窍,空中: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离地表较高的空间;天空里面 F.余方心动欲还:心动:古义,心惊;今义,内心有所触动 G.有大石当中流,当中:处在……中间

H.与风水相吞吐,风水:此处,风和水;本义,相地之术 ③焉的用法:

A.指示代词,那里,这里。例:心不在焉。

B.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且焉置土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C.兼词,于之,在哪里。例: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 D.语气助词,啊,呀。例:于是余不叹焉。如乐作焉。 E.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的样子。例:硿硿焉。 ④通假字

A.南声函胡:函胡,通“含糊” B.有大石当中流:当,通“挡”,阻挡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通“拷”,敲


一词多义

1、而:扣而聆之(表顺接) 徐而察之(表修饰) 空中而多窍(表并列)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表转折) 人而无仪《相鼠》(表假设) 2、焉:

硿硿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 微波入焉(兼词,于此) 4 因: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趁机) 因笑谓迈曰(于是)

《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天,苏轼送长子苏迈赴任汝州的旅途中。

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81fa1dd28ea81c758f578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