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歌 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又自具特色。文学史上提到宋诗, 有时作为宋代诗歌的简称,有时则指某种与唐诗相对的诗歌风格。其成就虽不 如唐,但对后世的影响仍然很大。宋代诗歌依时间先后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发 展时期。 沿袭期从北宋开国到宋真宗赵恒朝七八十年的时间里,宋诗基本上沿袭唐 风。主要流派有以王禹偁(954〜1001)为代表的白居易体(简称白体),魏野(960〜 1019)、林逋(968〜1028)为代表的晚唐体和杨亿(974〜1020)、刘筠(970〜1030)、 钱惟演(977〜1034)为代表的西崑体。从个人成就讲,以王禹偁为最大。 他是宋代提倡向李白、杜甫、白居易学习的第一个诗人,写下不少关心民 间疾苦的诗篇。就流派言,以雕章丽句、多用典故的西崑体影响为最大。 11 世 纪初二三十年的诗坛,基本上为它所把持。 复古期宋仁宗赵祯时,欧阳修、梅尧臣 (1002〜 1060)、苏舜钦 (1009〜 1048) 等青年文学家,在反对骈文,提倡古文的同时,连带反对杨亿、刘筠片面追求 偶切、不重内容的近休唱和诗风,上承宋初王禹偁关心现实的精神,主张大量 创作以反映国计民生为传统的古体诗,以配合当时的政治改革运动。这一时 期,梅尧臣同情民间疾苦的名篇《田家语》、《汝坟贫女》,苏舜钦反映宋廷 积贫积弱社会问题的《城南感怀呈永叔》、《庆州败》,欧阳修揭露官府腐败 的《食糟民》,蔡襄 (1012〜1067)、石介(1005〜1045)等人直接干预政局的《四 贤一不屑》和《庆历圣德颂》等古体之作陆续问世,名重一时,朝野诗风为之 一变。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独特面目,也在此时初步形成。 革新期 11 世纪后半期,王安石、苏轼相继主盟诗坛,宋诗创作形成第一个 高峰期。王、苏两人政治见解和诗歌主张多所不同,但锐意创新,力图建立个 人风格的不倦追求则一。代表作如王安石的《明妃曲》、《乌江亭》诗,就传 统题材翻出新意,充分发挥了宋诗长于议论的特点,读后耐人回味,被公认超 出唐人的同类作品。 苏轼则在 “以诗为词 ”的同时,将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开了头的 “以文为诗 ”推 进到“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的地步。苏诗的超迈豪纵,触处生春,富于创 新精神,其名作《百步洪》诗中一气呵成的七个联喻: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 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是最好的自然写照。王、苏 两人刻意求新而创作的一些小诗,如王诗《泊船瓜洲》,苏诗《题西林壁》, 或以新鲜的意象示人以奇想,或以1/ 4 丰富的哲理发人以深思,历久而传诵不衰, 也为宋诗增添了不少光彩。这一时期的重要诗人还有黄庭坚 (1045〜1105)、陈师 道(1053〜1101)等,并出苏轼门下,但诗风与苏氏不同。 凝定期黄庭坚作诗,有所谓 “点铁成金 ”、 “脱胎换骨 ”的方法,目的是 “以故 为新”,尚不失宋诗革新期的首创精神。后来起而效法者,以此为定式,形成在 南北宋之际影响十分巨大的江西诗派,宋诗重新走上了模仿前人,只在文字技 巧、声韵格律方面颠来倒去的形式主义道路。直到南渡之际,陈与义 (1090〜 1138)等人由早期江西诗人对杜诗声律的偏爱转向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精神和苍 凉沉郁的风格,在诗歌中反映出民族灾难降临之初知识分子的爱国感情,宋诗 停滞不前的现象才有所改变。 中兴期南宋前期,抗敌、北伐成为诗人表现的重大主题,爱国诗的大量涌 现,使宋诗在这方面成为超越前代并给后世以莫大影响的典范,是这一时期的 主要贡献。以陆游为代表的中兴诗人,纷纷从江西诗派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建 立起自己的风格。陆游的 “从军乐”、杨万里( 1 1 27 〜 1 206)的“诚斋体”、范成大 ( 1 1 26〜 1 1 93)的田园诗,均能独自网开一面,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除爱国、抗战之外,农村下层民众的生活,也是他们的共同题材。 诗歌语言也开始趋于通俗、自然和口语化。杨万里的 “活脱”,陆游的平 易,范成大的明白如话,包括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诗歌的平直质朴,均使这 一时期的诗歌表现出与前几个时期以及唐诗的不同面貌。 飘零期南宋后期,再也没有出现比较重要的诗人。先后活跃在诗坛上的 “永 嘉四灵”和“江湖诗派 ”,为诗宗贾岛、姚合,重新走宋初的沿袭晚唐诗风的老 路,虽也写出一些清新可读的作品,但总的来说,宋诗也如当时的政局,已是 风雨飘摇,每况愈下。直至宋末文天祥等爱国志士以血泪凝成的正气歌留名汗 青,宋诗才最后迸出了一道引人注目的亮光。 关于宋诗的特点,一般认为最主要的是议论化、散文化。 “以文为诗 ”,唐 代个别诗人如韩愈等已开其端,但奉为圭臬,因之蔚为一代诗风者则自欧阳 修、梅尧臣等人始,至王安石、苏轼、黄庭坚而达到极致。由 “以文为诗 ”到“以 议论为诗 ”,宋诗之所以在强大的唐诗影响之下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这一风格 特征,有着深刻的时代根源。北宋时期,政治改革和随之出现的朋党之争,从 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一直是知识分子关心的主要问题。终南宋之世,主战 和主和,又将朝野士人分成旗帜鲜明的两大派。绝大多数诗人具有官2/ 4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8c79e4fd3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8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