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劳动学

时间:2023-02-19 19:20: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日本隔海相望一衣带水。自古以来,中国日本人民就有着友好密切的交流。近代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全盘西化,脱亚入欧步入新的历史阶段。明治维新富国强兵、大正时代的市民意识及昭和时代的对外侵略扩张,特别是1895年甲午战争和1937年中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精神上和肉体上无比沉重的创痕。这就是历史。 日本式一个爱好自我定义的民族,他们喜欢不断追问本民族与他民族的共性与差异,并以找出本民族的特性而沾沾自喜。“日本人论”就诞生于这一背景之下,这是一种把日本人的文化、社会、行动、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加以体系化并不断加以强调的言论学说。世界是如何看待日本的?中国是如何看待日本的?日本又是如何看待日本的?翻译来自世界中国和日本的不同声音要客观直接的方法来对日本做一详细而全面的介绍。这本书是使第一个角度介绍日本人的民族特性。《日本劳动社会学》由日本著名的劳动社会学者河西宏佑以及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知名度的日本研究学者罗斯·摩尔共著,是为英语圈读者所撰写的一本介绍日本劳动状况的入门书。由于二战后日本经济奇迹般腾飞,日本国内对于日式经营理论的赞美不绝于耳,到了1980年代,这种赞美甚至上升到了意识形态的高度。然而好景不长,进入199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破裂,日本经济一蹶不振,大规模的裁员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认为日本的经营方式已经落伍的日式经营崩溃论开始成为主流。换言之,赞美论狼狈转身为崩溃论。

罗斯摩尔是一位国际型的研究者,他早就注意到日本的收入极差,在千人一面的日本社会论大行其道的1970年代,他会同旅澳同事杉本良夫在国外开展旨在将日本社会论请下神坛的活跃辩论,给主流意识形态以沉重的打击。两位作者携手撰写这本书,对日本的劳动世界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说明。另一类研究学派进入劳动现场,研究对揭露与“日本式经营”相关的“日本社会特殊论”的虚构性作出贡献。在深入调查研究中逐渐对当时盛行的“日本人论”(日本社会论),即对“日本社会是平等、特殊、同质的”这一通论产生了怀疑,发掘出的现实情况也与通论截然不同。反过来,这也证明了当时的主流思想高举日本特殊论的大旗,其地位牢固不可撼动。以中根千枝《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单一社会理论》为代表的日本人论和日本社会论横行日本国内外。追溯日本特殊论的系谱,可以追溯至尼迪克特的《菊与刀》,这是在全面包容明治时代以来的官方许可思想(家族主义)基础上成立的逆向政治思想,通过道格拉斯·拉米斯的杰出批判,这一点在今日已是非常明确了D·lummisA new look at 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shouhakusha1983 日本经营路论一枝独秀的当时,揭露日本特殊论政治性声音不是来自日本国内,而是来自国外的澳大利亚。《日本人论之方程式》《解读日本人论》相信读者都已经能完全了解国外正在不断发表朴素的调查观察记录以破除被面具化了的日本劳动世界形象的事实。在1980年代1990年代,被实地调查不断证明的范式转换正处于关键时刻,可以说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对这种动向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中文版译者前言——英文版序——日本版前言——日本版译者后记 经济泡沫《大衰退》辜朝明 《金融战败》吉川元忠(东京大学)

作者没有盲从,日式经营法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日本劳动世界都存在两面性,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有值得否定的一面。本书依托大量的统计数据,客观的把握了日本劳动世界的真实情况,并把焦点对准了限制日本人自由选择劳动力方式的国家大环境,指出国家的政治、经济、会环境侵害了劳动自由选择权,影响了日本外部劳动市场的劳动过程。在介绍日本劳动世界之余,作者还像读者提供了一下问题的有效视角:1二战后日本人为什么进行长时间劳动?2)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是如何限制日本劳动者的劳动自由选择权的?(3)决定国家大环境选项的是谁?(4)日本劳动者所处的环境有什么变化?(5)国家大环境中的哪些方面规定了日本人的工作方式?6解答上述问题的对立意见出于何种利益关系?7改革日本劳动状况的现状,还存在哪些势力的阻碍?等等。




要研究日本劳动者的自律程度,不仅光研究文化和理念,还必须要考虑就业选择结构、长时间的辛苦劳动所带来的后果因素等影响。要正确理解日本社会中常见的劳动积极性和超长时间劳动等问题,必须注意到在广泛的社会条件下企业层面的安排和劳动选择问题。所谓的广泛的社会条件是指外部劳动市场状况、阶层式的整体社会结构和各种社会服务的提供方式、全国范围内的劳资双方的力学关系等要素。上述因素可以说是规范企业范围内劳动选择行为的结构性要素。

本书并不想说明日本经营方式在文化、思想方面具有什么唯一性,而是构想从宏观层面,从限制现实劳动者与潜在劳动者选择项的特殊上层结构这一框架来说明日本式经营方式作为压榨剩余价值的方法之一是如何运作的。要充分理解日本的劳动状况,就必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考察劳动过程:1)企业个体中的劳动组织过程(2)通过劳动市场进行的劳动配置过程以及社会的重构过程(3)国际分工的产生过程,国际要素越来越重要。本书目的是描述日本在中观层面组织劳动的一线实况。我们的首次合作明确了活用统计说明的理论研究和重视面对面调查的实证研究之间的区别。 劳动研究语境

对日本式经营方式和日本劳动状况的关注,很多关于日本经营方式的论文都认为,劳动者与工作以及职场的紧密结合是日本经济取得优异表现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卡萨洛认为为他国提供有效的模型。条件一国民经济竞争力达到较高水平;条件二日本所有的利益当事人都必须有共识,认同这种组织劳动的模型——在1990年对于本国的经济成功该如何才能转变为更好的生活品质这个问题,很多日本人感到迷茫,由此也带来巨大的失落感和挫败感;条件三产生这种模型的社会成员乐意输出这种模型,对于日本经营方法的可复制性问题,日本的经营者和政府对此一直采取含暧昧的态度。伴随着全国性劳动市场和大众社会的出现,90%上的日本人都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教育制度、媒体、语言、日常生活中的标准化现象显而易见,但日本人对工作是否抱有共同意识、是否拥有工作伦理的均质化,还是有很大的疑问。日本的经营方式是否是后福特和超福特主义,争论一直不曾停止。

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提出的“看东方政策”把亚洲劳动组织的概念和亚洲对于民主主义的思考结合在一起。马哈提尔、石原与其他论者认为,研究亚洲的价值观需要采取一种与众不同的社会组织的研究方法。即使最终会走向全球化的标准,要想找出能在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等领域统合了所有成功典范的资本主义终极模式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书意图把研究重点放在中间(国家)层面上。日本成了收敛论和多样性化论的主战场。第三中观点是认为日本发生“逆收敛”

本书第一章从劳动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论述了劳动时间与国家经济性竞争力紧密结合的广泛语境。第二章主要介绍关于劳动的日本文献,重点关注劳动社会学及其研究的对象,即在残酷的工作条件下,对劳动的认同感和对劳动的疏离感这一悖论能否在日本人身上共存。介绍主要以八大理论系谱为主线,以探讨日本人劳动意识两面性为辅线,同时也会提及恶劣的劳动条件以及职场经营者强加的限制等个别问题。此外,还有效率问题,这主要和市场要求以及作为社会经济实体的企业的实况相关。家长主义和日本的经营性问题通常与承认“经营智慧”的立场相结合,对于社会公正的传统关注以及与此相关的关于劳动工会运动的文化内在词汇依然存活在劳动者及其家人的日常活动中。

第三章将会在第二章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论证,提示研究现代日本劳动状况的四种研究方法,介绍四位有影响力的论者,并在分析日本劳动组织的时候提出多层框架。第四章介绍关于日本劳动时间的数据。日本与其他先进工业国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日本的国际竞争力,在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9003be9b8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