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

时间:2024-01-16 21:06: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自己的情感。

【学生分析】

1.初中已学过新闻作品,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它并不陌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2.情感比较丰富,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融入悲情题材作品的难度不是很大; 3.已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整体感知课文。

2 通过品读鉴赏课文,使学生领会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之情。 3.通过引导探究,激发学生理性思考,使学生能铭记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自觉抵。 【教学重点】

1.品读鉴赏文中有意蕴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通过引导探究,归纳总结本文的独特写法(艺术价值)以及新闻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提升学生思考的层次,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设计思想】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于新闻类文章,在以往教学中,往往重视理性的分析,而忽视自主合作的学习,轻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习目标的确定上,本设计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突出重点而不求面面俱到。努力实践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着力于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又不忽视双基训练,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留下较大的空间,体现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新闻的有关知识

1.新闻的定义: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或事实的最近变动的报道。 2.新闻的特性:真实性 准确性 时效性 简明性

3.新闻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4. 基本结构: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结语 a.标题、导语、主体是必不可少的。 b.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 c.结语有时可省略。


二.补充奥斯维辛的有关材料 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4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整体感知

(一)浏览课文按新闻的导语、背景、主体、结语几方面概括一下这篇新闻的内容 1、导语:(1~3)布热金卡阳光明媚但曾是人间地狱

2、背景:(4~6)引 入奥斯维辛背景材料介绍奥斯维辛可怕的历史 3、主体:(7~15)随参观者脚步而行走近奥斯维辛 4、结语:(16)再次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二)为什么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作者为什么还要写? 明确:

1)这里阳光明媚,树影婆娑,儿童嬉笑,一派和平景象,没有什么新闻。

2)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早为人所知,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没有什么新闻。 3)奥斯维辛解放距今已有十四年了,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4)课文第六自然段 三、文章主体分析

1. 罗森塔尔带我们都参观了奥斯维辛的哪些地方?主要集中在哪几个自然段? 715自然段

毒气室——焚尸炉——女 ——试验室 ——纪念——绞刑室

2.记者有没有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残酷的遗迹?记者的眼光落在什么上面的?、

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残酷的遗迹,而是将眼光转移到了其它参观者身上,参观游览的主体实际上是其它游客,记者正是通过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来感染读者的。 3.参观者参观时的感受和反应如何?

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布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 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

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4.文章结尾处也有这么一种景物描写,大家一起读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052322faf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7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