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差异与中小学英语教学

时间:2022-05-30 17:22: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文化差异与中小学英语教学

摘要: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传授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时与汉语及中国文化进行适当的比较,使学生了解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掌握正确的表达方法,提高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为学生日后进行国际间的跨文化交流也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通过英语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并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更好地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文化差异,增进对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使他们能够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交往的需要,我们不但要积极改革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努力探索符合当代英语教学要求的新路子,而且应该在教学中引人跨文化交际的理念。

所谓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一般是指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民族成员相互间进行的交往活动(胡文仲,1999)。由于交际双方文化背景的不同,各自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如果不能很好地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就不能很好地运用语言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过程不应该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

一、文化差异在中小学英语中的表现

语言同文化相互依存,它是文化信息载体的容器,特定的文化常把某种烙印加到语言上。在讨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时,首先,必须对文化有一个从外语教学角度出发的理解。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学生由于对英汉文化差异缺乏了解,常常出现语用失误。

1.文化方面。即贯穿在日常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从文化角度看令人难以接受。如,称呼语、寒暄语的误用。像中国人见面常问:“你吃了?”等表示问候的话,而西方人则认为这是干涉个人自由,往往表示反感。 2.历史背景与民族性方面。即由文化的历史发展和遗产的积累造成的。如,中国人把视为吉祥物,是封建帝王的象征;中国人亦以龙的传人引以自豪。命名,表示人们如龙一般勇敢,前途无量的美好心愿。望子成龙正是这种心态的最好反映。而在西方人眼里,是一种想象中带翅膀的陆生动物。且常常为灾难、凶恶的象征,是贬义词,哪么亚洲四小龙英语中只能是“four tigers”(四小虎)了。

3.不同价值观念方面的冲突。每种文化都蕴含着一个民族的人生价值观,而这些都在语言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中国的儒家传统讲究礼仪,崇尚团体精神,而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崇尚的是个人本位,提倡的是自我表现自我肯定所以,在他们的语言中“I”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是大写,而且的使用比“We”更为普遍。可见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和世界观深埋在该民族的语言结构中 二、文化导入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的引导作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地结合教材的实际内容,通过使用多种教学的辅助手段,有意识地给学生传授一些相关的英美历史、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和交际常识等方面的知识。例如,美国称为Uncle Sam,山姆大叔。这是1812年战争时期由美国政府的敌对者创造的,因为美国政府财产上印有的首字母为“U.S”转化而来。我们经常说东风压倒西风,这里的东风很显然


是春天和革命的象征;西风却让中国人想起萧瑟的寒秋;但对英国人来说,西风是春天的号角,如雪莱的《西风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展示异域文化丰采,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一个优秀的外语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还要具有相邻学科的关联知识和英美文化素养,成为两种不同文化的传播者和组织者。这就要求外语教师不断地充实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不仅成为学生语言学习的教师,还要成为文化学习的教师,帮助学生尽快获得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意识 3.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以通过各种考试为重点,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对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影响了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外语教师应把文化教学渗透到教学全过程和课堂教学中去,多渠道、多侧面、多途径地实施文化教学计划,促进文化与语言的真正融合,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质的变化。

从外语教学的目的来讲,既要吸收外国文化,又要宣传本国文化,我们应高度重视文化因素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揭示语言中的跨文化差异,避免交流中的误解和冲突,将语言形态的教学和文化内容的教学融为一体,将社会文化知识渗透到语言教学中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既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又有丰富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林大津 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建:福建人民版社,1996310

[3]胡文仲 丈化教学与文化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杜,1992262

[4]顾嘉祖 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1d795b674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