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多种课型 渗透文学教育 武汉市六十四中学 付成令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这就昭示着我们的语文教学应立足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多方位创设情境,进行文学教育,引领学生体味课文。 一、 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创设多种形式的教学课型 语文无论是从其工具性还是从其人文性出发,都要求学习者作为主体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去体味、辨别和欣赏。相应地,语文教师的作用也应该定位在创设情境、点拨引导上。所以,教师应该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创设多种形式的教学课型,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诵读课 诵读即吟诵、朗读。就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学生语文基本功的重要体现。朗读的素材既可以来自课本,也可以选自课外,题材也可以不限,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去品味文章的意境,体会其中的情感,日积月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需要着重提出的是:诵读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加工,所以要强调个人的创造性,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少用齐读的方式,而多要求学生个体来朗读。 2、阅读课 这种课型主要是针对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明确的规定:初中生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如果指望学生完全自主地课外阅读,恐怕收效不大。但是如果教师选择一些课外的名篇名著,并把它推荐给学生,在课堂上启发领悟,或者组织读书报告会,进行读书经验交流。使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和技艺,效果会完全不同。 我们结合教材中出现的经典作品,在收集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向学生推荐了第一批20本文学名著 中国作品:《水浒传》;《三国演义》;巴金《家》;老舍《骆驼祥子》;路遥《平凡的世界》;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秦文君《男生贾里》 外国作品:(法)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大仲马《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英)夏洛蒂`勃朗特《简`爱》;(意)亚米契斯《爱的教育》;(美)比彻`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小妇人》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玛格丽特`米切尔《飘》(又名《乱世佳人》);(丹麦)安徒生《安徒生童话》;(德)施瓦布《希腊神话故事》。 3、口语课 《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的要求是:讲普通话,语音清晰,语句连贯,表达准确,态度自然,尊重对方,注意对象和场合。乍一听起来,口语交际好象属于语文工具性的范畴,但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场合落落大方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不也是其文学修养的重要表现吗?所以教师可以开设专门的口语课,让学生围绕不同的主题、采取不同的形式来训练,比如说开展演讲比赛、辩论会,组织新闻发布会等。 4、文学讲座课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宝库中,一些伟大的文学家及其文学作品影响甚至改变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生命运。所以教师可以依照大学里的做法,根据《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再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专题讲座,这样对学生眼界的拓宽会大有裨益。 5、语文活动课 语文学习的功夫在课外,所以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语文,提高语文。具体做法就是写调查报告和通讯。鼓励学生自愿组合,选择自己熟悉的话题,到自己周边的生活中去找素材,比如说:对网吧问题的调查、学生看课外书的调查、学生零花钱的调查等等。再进一步,指导学生学写小论文。 二、 联系教材举一反三,采取“渗透”的教学方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围绕课文这个“例子”做文章,一定要通过这个例子举一反三,进行各种比较联系,渗透进更丰富的内容,这样才能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联系作者,介绍名家名作 上新课时,可以选准机会介绍作者的作品和生来。如学习蒲松龄的《狼》时,就可以介绍落第文人蒲松龄传奇的一生,并找来《白话聊斋》读一两个故事。对那些奇幻鬼怪之事,学生特别感兴趣,于是他们主动地找来《聊斋志异》饶有兴趣地钻研起来。 2、联系文体,纵向介绍 初中学生初次接触某一文体时,如果单凭课本中那几篇课文来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3fb3b3ef2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