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六下《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在这次语文考研活动中,我和王老师一起执教《十六年前的回忆》,学习的过程因为有收获,所以是幸福的。 一、补充资料,走进人物 这篇文章是李星华于1943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是回忆作为父亲的李大钊对家人的关怀、爱护,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因为这篇课文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学生对当时的社会局势不了解,必然也就不会理解课文。 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和意娟老师让试课的班级课下搜集1927年中国的大事件。这样试课的时候,孩子们就能更深入理解课文,也就理解李大钊的所作所为。课堂上,意娟老师让学生思考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大胆提出来。有的学生提出:李大钊为什么不先离开北京,出去躲两年再回来?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李大钊把书籍和文件都烧掉了,敌人还抓他?学生及时交流资料,孩子们不但理解李大钊把家中的书籍和纸片烧掉是不想让敌人搜索到证据,为了不泄露党的秘密,还明白他之所以不离开是选择了与敌人革命到底;是选择了和群众一起抗争,是一心向着党,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革命理想。 在教学到李大钊在法庭上出现时的外貌和神态描写的时,学生对“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发、平静而慈祥“的最初理解不到位,此时出示李大钊被捕受刑的资料,反过头来看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学生自然体会到外貌描写与塑造一个坚贞不屈的伟大人物之间的联系;也自然认识到了这个人物之所以这样沉着是因为他内心的崇高理想信念在支撑着他。 二、对比写法感受人物形象 学习李大钊被捕前的段落中,王老师让学生找出父亲的不同神态,学生找到“含糊”,对比“一向的慈祥”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到作为父亲的李大钊对女儿的关爱,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对革命的忠心。 李大钊被捕时的段落中,王老师让学生寻找父亲的不同言行,孩子们找到的是女儿的害怕、紧张与父亲的“不慌不忙”的对比。进而敌人的表现 在学习“法庭上”这一部分,“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通过补充资料,学生能体会“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李大钊受过酷刑了。学生思考得很好,王老师继续引导:“李大钊能够这样的平静、冷静,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他?”学生很自然地答道:“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4a1fc6e59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