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23 18:30:2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六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时间顺序来叙述的。

这篇课文篇幅长、远离学生的生活背景,因此我选用“长文短教”的方法进行教学设计的。长文短教的关键是重其所重,略其所略,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教学时选准着力点,抓住单元的主题和主要训练点。我选择的切入点是:李大钊的哪些言行打动了你?抓住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进行突破,重锤敲打的是第7自然段,19自然段、22自然段,弱处理“被捕时”段落。我以“李大钊的哪些言行打动你”这个问题引出本课的重点语句,采用品词析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的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种方法就可以长文短教,以点带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自学,学生边读边画句子,并在旁边写批注。这种方法,既培养了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学生对课文理解的也更透彻。学生自学完后,根据学生找到的重点句子进行交流、品析。之后,指导学生通过汇报、朗读,理解重点词语的内涵,让学生深入理解李大钊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我觉得“长文短教”这一设计理念比切合实际,因而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实施过程中,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在引导学生领悟、分析、指导运用“前后照应”以及“对比”的写作方法上。首先,在阅读分析李大钊同志被捕是这部分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发现“敌人的凶残”与“李大钊的不慌不忙”这一对比处,深入体会李大钊的镇定勇敢,临危不惧,感受对比写法的作用。其次,让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从父亲被害时间上体会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通过学生反复地去读,自主感悟,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再由学生独立找出文中出现的几处前后照应的句子,再读再体会。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是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以上是我的想法并在教学过程较好得以实施,我自认为是我的成功之处。节课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与备课设想没有太大的差距。


教学不足之处表现在:

1. 7段的情感挖掘还不够深入。我应该启发学生由“坚决”体会到李大钊说话时的毫不犹豫;态度的坚定;留下的决心;“不能轻易”“哪能离开”体会到不到最后关头,他是不会离开的;由“现在是什么时候”“多么重要”体会到李大钊把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可是先前对于“局势严重”的理解,这里缺少一个铺垫,学生对当时所处的背景不了解,对于理解后文 “我哪能离开?”有困难,学生的情感也就没能激发。

朗读的指导上还可以更细些,在感受李大钊毫不犹豫地留下这部分课文时,在体验情感的基础上,抓住“父亲”外表的变化来组织学习,,可以加入引读等多种形式的读,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读。

2课堂学生主动参与的面不够,发言的有局限性,有的学生一节课什么都没有说,甚至没有想,六年级的学生,公开课比平时的课要拘谨,不够放开,回答问题声音小,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在教学中教师方面也存在着不足之处,现在教师情感的投入在某些时机表现得不够充分,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够,对学生发言后的评价有时不够及时、准确。指导朗读时机把握不到位。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我觉得应该在训练学生朗读、发言、倾听方面多下功夫。让学生学会倾听、入情朗读、敢于发言。让课堂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3.由于课前准备的不是很充分,备课不是很细致,也没有试讲,因而,教学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好,学生自由读的时间给的太充分了,导致后来有些匆忙,另外不是“常”对你说吗?的“常” 在课件制作时打成了“长”短的长了。

如果重上这节课,我会把学生自由读文理解感悟的时间缩短,给后边课文的理解朗读以充分的时间,调动更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更多的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另外,在学生找到李大钊与敌人对比时,我会很好的把握时机,引导学生找出另外几处对比,不在此浪费时间,并一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5b6d3708e9951e79b8927c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