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对外汉语教学中“比”字句习得研究 作者:刘璐瑶 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6期 [作者简介]刘璐瑶,女,吉林省敦化市人,东北师范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刘璐瑶 (东北师范大学 留学生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比”字句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要学习的重要句式,除此之外,它在汉语的本体研究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写作目的在于考察留学生的习得难点,从而深入探讨比字句的类型,分类依据和特点,发现偏误类型和原因。“比”字句句式繁多,在初级阶段留学生会全都接触这几大类,但是会产生一定的偏误和回避的问题。本文针对初中高三个阶段的日本留学生的比字句的应用情况,对六大句式逐个进行分析。 [关键词]日本留学生;偏误;回避;比字句 [中图分类号]H19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6-0115-02 留学生在“比”字句习得的过程中,不同国家的留学生表现出了不同的习得特点。根据日本留学生的自身特点,尤为注意的是日语也是汉藏语系中的分支变体,他们对汉语句式的应用程度处于较为熟悉的阶段之前的学者对“比”字句的研究角度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从本体语言出发,包括句式、句法、语法和语方面的,包括语义和语用等有关内容。虽然看起来比较全面和具体,但只是出于横向研究,也只是表面上的理解,对于实际应用来说,还是有很多缺陷的。如果能从一纵向下即纵向的发展来看比字句的发展应用,比如说从留学生自身语言学习程度的差异去分析它的习得情况,那就会相对清楚很对。本文将采用三级分类,即初、中、高、三个阶段来考察日本留学生关于 “比”字句的学习情况,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和查阅留学生们的写作语料库,根据得出的结论对得出的结果和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和分析”比”字句的偏误和回避现象。 一、习得与学习 首先,“比”字句的习得研究要先重点考虑“习得”的含义。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指对学习者学习和使用除母语之外的第二种语言的内在过程和联系的研究。在习得研究中,偏误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最显著的问题,所以一般语言的习得是从偏误分析开始的。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中介语。指的是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中间的过渡的语言形式。研究偏误也应该从研究目的语开始,从而找出母语与第二语言形式和意义上的差距,分析造成此差距的原因,从而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习得是成人的无意识的学习,是受环境影响自然而然地通过环境的影响获得语言的能力,从而潜意识地正确使用第二语言。这与我们之前说过的“学习”是完全相对的。学习是有意识的,通过具体反复的操练和教学手段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由此看来,习得虽然需要时间的累积,但一旦成行,它的用法和功能要比通过学习获得的正确得多。所以我们现阶段可以把第二语言方面的习得作为成人获得语言技能和进行语言交际的重要手段。对于比字句的学习,要首先学习它的句式的特点,在针对具体操练的环节自然而然地引入习得的概念。使比字句的句式被留学生潜意识所接收并应用。 二、“比”字句的分类依据和理论基础 由于比字句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难点之一,它贯穿了这个初、中、高三个阶段的汉语学习过程,所以在比字句的习得研究中,前人已经进行了很全面的分类和系统性研究。比如说在意义上的分类:在比字句的意义层面上,学者刘月华把“比”字句分成两类:1.“S+A 比 B+谓语”(A比B在句中做状语)。2.“A+比 B+谓语”。其中A是主语(S),A比B还是作状语。这一类“比”字句往往有些复杂。它主要体现在一个相同的事物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所造成的不同的情况。例如:“玛丽现在比以前开朗多了。”“大卫跳远的成绩一次比一次差。”值得一提的是,有关比字句形式上的分类,著名学者卢福波按结构来分,把“比”字句的基本句式分为三类:1.从“比字句句群+谓词”;2.“比字词群+ADJ.(形容词)+得(可省略)+ADJ(形容词)”;3.“比字词组+ADJ(形容词)+数量短语”。这些分类都有助于清晰的应用于对外汉语的教学当中,使比字句教学更加系统化和具有条理性。 三、“比”字句的回避现象和偏误分析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初级阶段的比字句教学处于入门阶段,这个时段所学的往往是最简单,最基础的比较方式。根据《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大纲》中“比”字句语法项目的编排和留学生常用教材《博雅汉语》《发展汉语》中出现的“比”字句式难易度进行比字句的分类: 句型一:A 比 B+形容词 (高、矮、冷、热、) 句型二:A 比 B+谓词(情态动词或性状形容词) +表示程度的词 (得多,一点儿) 句型三:A 比 B+形容词+数量补语 (五厘米,三斤) 句型四:A 比 B+更、还、再+谓词 句型五:一+量词+比+一+量词+形容词(一年比一年好) 其中把比字句的否定式单独归类: 句式:“不比”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根据比字句的教学的难易度可以分为以上几类,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比字句的回避现象也成了重要问题之一。以日本留学生为例,我们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在这次调查报告中,留学生的回避现象十分严重,他们倾向于把应该用“比”的句子忽略而说出其他正确的没有“比”句式。根据问卷总结,我们发现以下几种常见的回避现象:1.回避“比”而用都代替:例:玛丽和大卫的汉语说得都很好。正确应为——玛丽说汉语不比大卫差。2.回避“比”用可是代替:例:昨天的温度是-15℃左右,可是今天的温度是-30℃左右。正确应为——今天比昨天更冷。3.越来越…… 例:留学生教育学院的日本留学生越来越多。正确应为——留学生教育学院的日本留学生一年比一年多。 这三种现象为在“比”字句调查研究中经常出现的回避现象,而“可是、都、越来越……”这些表示程度的词也就成为了留学生们在回避“比”时应用的更加自然的词语。 “比”字句的偏误现象也十分常见。针对日本留学生,其偏误产生主要受英语学习的影响,而其母语带来的负迁移微乎其微。英语学习者的偏误主要产生于形容词的位置上。比如说“我比你高”翻译成日语就是“私はあなたより高い”。我们不难发现,汉语形容词的位置和日语几乎是一一对应的,而在英语中则是“I am taller than you.”。不少日本留学生都采用了“很大,很小,非常”这样的程度副词来修饰,对“比”字句的程度补语相当陌生,这也可以看作是另一种形式上的回避。 综上所述,“比”字句的习得研究十分重要,虽然本文对比字句的习得仍停留在较为浅显的理论层面上,但是通过对初、中、高三级不同汉语水平的日本留学生的调查问卷和写作语料库分析发现,比字句的偏误和回避现象仍然有迹可循。教授者应该在更大程度上总结规律,从而发现习得难点,这样可以为今后的汉语教学中提供更多的范本,为学习更加深刻的理论提供直接有效的依据。这样一来,学者和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和教材编写方面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商务印书馆,2005. [2]卢福波.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3]许国萍.“比”字句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1996(6). [4]季艳.特殊“比”字句的语用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2005(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4c11928bb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e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