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写4个生字,根据偏旁不同识记“宵”与“霄”的字形和字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及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初步探究与传说、神话的有关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对民间故事和神话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流利读通古诗,准确读懂古诗。 难点:体会诗中的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为四个环节: (一)故事漫谈,激趣入题。 1.说一说课前了解的民间故事与神话,谈一谈对这些古诗的看法。 师:你知道这些故事里哪一个最感人,最浪漫?哪一个又有中国的情人节之称?——七夕节。 师:你对七夕节有哪些了解?——具体地说一说牛郎和织女的传说。老师重点描述:传说七夕这一天的夜晚特别浪漫,仰望天空,你就能看见牛郎和织女踏过喜鹊桥一年一度相会,在葡萄树下,你还能听见牛郎与织女互诉衷肠。不禁想到一句古诗“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河桥”(板书)。 2.引出课题,学写生字 在这一天,人们都会在心里祝福他们,少女们乞求自己能像织女那么心灵手巧,所以七夕节也叫做乞巧节。 板书课题“乞巧”,在板书的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书写的笔画笔顺(“乞” 下边为横折弯钩,“巧” 左边的工字最后一笔为一提),之后齐读课题。 自主学习课后的资料袋,加深对乞巧的理解,提取相关的重要信息。简单了解作者林杰。 (二)合作学习,把握诗义。 1.小组合作,读通诗文。 a.轻声诵读,把读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及时提问。(宵与霄读音相同,通过偏旁了解字义,区分字形。) b.同伴合作,解决读不来的字词,然后读给同桌听,做小组齐读联系。 C.推荐一位同伴展示初读的成果,再请整个合作小组读一读。(树立节奏正确的范读榜样,带出古诗的画面感。) 2.情景再现,读懂诗义。 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一个七夕节,诗人林杰漫步街头,看见人们都在过节,有感而发写下了《乞巧》这首诗。两千年后,你来读这首诗,能读到什么? A 再读古诗,想一想问题。 B 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形成比较完整的画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7e25789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9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