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 课题 教学目标 教学环节 一、选修(一)唐诗宋词——“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 《八声甘州》教案 1.能够对诗歌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2.能够展开联想,驱驰想像,撰写文笔隽永的诗词意境想像文。 3.进一步了解柳永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学内容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范仲淹的《苏幕遮》了解了他的羁旅之思。今天,我们走进柳永的《八导入 声甘州》,看看又是一番怎样的思念。 二、1.作者介绍: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晚年作过屯田员外郎,所以当我知识链接 们说到柳永、柳三变、柳耆卿、柳七、柳屯田时,都指一个人。他才华横溢,创造了慢词,扩大了词的功能和内容,他的词分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写男女爱情的苦痛,三是写羁旅行役的悲伤。 2.背景介绍:《八声甘州》大约作于柳永游宦江浙时,是一首传颂千古的名作。这首词融写景、抒情于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妇情绪,语浅而情深。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苏东坡语)。 三、(一)一读诗歌,整体感知 诵读 【思考1】全词中哪个语句最能体现词人情感的? 由此,可以看出本词的词眼是哪个字? “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望、误、识”。由全神贯注盼望的焦急,到误认归舟的惊喜,再到清醒不是后的懊丧。 【思考2】这首词上下片在表达方式上是如何分工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思考3】该词上片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该词上片描绘的是一幅暮秋之景。词人用暮雨、霜风、冷落的关河、残照、红衰翠减、无语长江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冷、荒凉、肃杀的气氛。 【思考4】自由诵读词的下片抒情,可分几个层次? ①“不忍登高······何事苦淹留”——哀叹长年漂泊,有家难归。 ②“想佳人······识归舟”——设想佳人也在楼上盼望自己 ③“争知我······正恁凝愁”——回应上层,再抒相思之愁。 (二)二读诗歌,评品赏析 【鉴赏1】“一番洗清秋” 赏析“洗”字妙在何处。 秋之清是由于暮雨洗出来的, 秋本不是实物,是不可以洗的, 用一洗字,化为实物,使人觉得生动、真切,觉得雨后秋空清朗之状如在眼前。 将秋放在暮雨里洗,也写出了暮雨之大,之透,之充沛,之无边无际。 【鉴赏2】苏轼对柳永这首词中的“渐霜风渐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大加赞赏,认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你认为这几句有什么妙处?(从意象、意境两方面分析) 物像选取大尺度、大范围,广阔辽远,风既寒且急,行旅必少,只留下空寂的山河、渡口和楼头孤悬的残照,所用的描写词语更寒冷,肃杀落没。可以感到意境更凄冷。 【鉴赏3】词的下片主要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明确:虚实结合。词人先表现了自己的思乡之情,描绘了自己思念家乡而望家乡不见的场景;然后又通过想象写家中的妻子登楼远望游子的情景;最后又回到现实写自己倚栏凝愁的情景。由实而虚,由虚到实,两面的情景互相烘托,把词人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三读诗歌,总结归纳 【思考】作者抒发了自己思乡怀人之情,那他为什么不回去呢?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念利名、憔悴长萦绊。”——柳永《戚氏》 所以,作者在既没有取得“名”,也没有取得“利”的情况下,近年来还是落拓江湖,东飘西荡,内心充满了矛盾和困惑。对于归乡,更是有一种千回百转、四顾茫然的矛盾心态。个中酸甜苦辣,大概只有作者自己才能体会了。 总结 中国古典文化源远流长,希望同学们徜徉于诗歌的海洋中,从民族文化中汲取优良的养分不断充实我们的头脑,沉淀我们的知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7f037be82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