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论文浅谈新闻采访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文结合11年新闻报道工作的具体实践,就企业新闻工作者如何深入细致采访,进而获取最具价值的新闻素材进行了简要阐述。 标签: 新闻采访;方法技巧 采访是了解新闻真相的过程,是报道者就主题素材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新闻界素有“七分采访,三分写作”的说法,可见采访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关于如何深入细致采访,最大程度收集与核心事实有关的素材,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做足功课,有的放矢 去年,报社驻勤时认识的一位年轻同行发给我一个《采访提纲》,让我给建议。他密密麻麻列了近40个准备要向两位核心被访者提出的问题。他的问题不仅散乱,而且七成以上都是一般性问题。我对他说:“只保留与主题素材有关的关键问题?一般性问题可通过‘做功课’解决。” 所谓“做功课”,就是采访前通过各种渠道最大限度地掌握报道对象的相关信息。这些功课包括:事物的基本情况、产生背景、主要原因和相关人物等,信息越完善详实就会给采访打下越深厚的基础。有人会问,这些素材不问核心采访对象我怎么知道?其实,这个并不难,重在注重日常收集和积累。作为企业新闻工作者,我们天天工作生活在企业,耳闻目染,很多看似问题的问题,只要平时收集都可以准确掌握(当然也可利用外围资源得到答案)。这样,就不会拿“投资多大?”、 “施工难度有哪些?”、“项目多少人?”、“你哪年开始工作?”等基础性问题去烦被访者了。 例如,这是我收集的公司近几年来工程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新项目上场时,我都会要来看看,并把常用资料提炼出来。再如,每次采访前,对于稿件可能涉及本单位职工的基本信息和履历,我都直接从人力资源部直接调取,这比受访者本人提供的还要准确。 当然,做功课还要注意不能犯“经验主义”错误,不能只停留于对事物原本认识,要与时消息和与时沟通,力求掌握新近资讯。顺便说一下,前面说的那位年轻同行后来告诉我,他按我给的建议去做,不仅顺利地取得了想要的所有素材,而且采访对象说他基本资料掌握的很准,问题个个问到了点子上。 二、巧妙提问,深挖细节 采访的成败取决于提问。提问要因采访对象而异采取巧妙方法。通常来说,我们采访中提出的问题分为两种:一种是让采访对象自由表述的开放式问题。如“元芳,你这事怎么看?”另一种是让采访对象必须提供的具体答案的闭合式问 题。如“元芳,你认为是这样吗?” 如果采访对象很健谈、长于思考、有接受新闻采访的经验,开放式问题往往是打开他们话匣子的好办法;如果采访对象感到拘束,不善言谈,闭合式问题有助于让采访对象走上接受采访的轨道。所以,我们要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尽量提出能够引起对方谈话兴趣的问题,近而获取新闻核心内容的资料。也就是说,提问越充满活力、越是充满思考,对方的回答就可能越有特色,越具价值! 例如:2009年,我到京沪高铁铺架工区采访,对客专铺架一公司经理孔祥仁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铁路大干快上,你同时要管四条高铁客专铺架,资源如何配置?特种设备急剧增加,你的管理和作业人员哪里来?高铁铺架高风险,团队核心竞争力如何培养?由于提问直接走入他的思考深处,所以他回答条理清淅、十分流畅。根据他的回答,我不仅顺利完成了当时的采访任务,同时还积累了多个报道主题,撰写了消息:《职业导航让嫩扁担快速成长为韧扁担 十九局集团四公司客专铺架公司青年人才挑大梁》、《培养责任型员工 煅造爱岗敬业团队》;通讯:《运架设备好医师》、《潘振国和他的“四老婆“(农民工和他驾驶的第四代架桥机)》等一大批稿件。 三、提问时要注意的问题 1、不满足于采访对象表面的概括性的叙述。要通过采访抓取故事、细节、引语、观点,抓取具体的资料和有个性的情节。也就是说,通过“何时”、“何地”、“何人”关键词引导受访者还原现场和给出特写镜头。 例如,2007年冬,赤大白项目部李晓霞到宣传部学习。闲聊中,她说:“前几天项目部很多老兵退休返乡,老兵全都流泪了,现场很感人。”这是典型的概括性叙述。哪年入伍的老兵?多少人?在项目部的什么地方?和谁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对话?有哪些细节?在我具体问题的引导下,她讲述了项目部给退休老兵发放带有企业标识的安全帽和工作服等细节。其中的两个令我印象深刻,一个是:点到名时,老兵如入伍时领军装一样高喊着“到!”另一个:一位老兵,悄悄退出人群,把夜色中的项目部看了又看。 2、淡化自己,静心聆听被访者讲述。采访是听取故事、更是体会思想的过程。因此,提问者必须淡化自己,在提出问题后,要充分尊重采访者,安静地聆听其表达心声。2011年秋,我带着挖掘“我是铁建人”演讲活动感人故事的任务到榆林梁场采访。这种“单对多”的集体访问,如果不事先策划很难掌控。于是,我将主题确定到“情感”这个最容易产生共鸣的话题上。大家坐好后,我刚把来意说明,副总工程师郑奋光的手机就响了,因为他坐得比较靠里,不方便出去,于是简单说了几句就挂了。他说:“不好意思,孩子来的电话,他绘画又得了个区里一等奖,让我回去参加他的颁奖仪式呢。”他的脸上有幸福也有无耐。我说,你家不是在呼市吗?这么近就回去一下呗。他说:“制梁正是要劲儿的时候,我咋走得开呀?”“唉”了一声,他不再言语。“谈起老婆孩子谁不是一肚子亏欠呢……”、“他总是说我不在意他,可我也得有时间呀……”一屋子人一个接着一个讲述着自己的故事。或亲情、或爱情,个个真挚感人。 以下两个例子是在那次采访中获得并用到稿件中的真实故事: 结婚第三天,你便匆忙踏上回工地的列车。望着新婚妻子委屈的泪水,你一再重复着:“大干马上开始,我是主管必须在现场。”再次见到妻子,是在北京车站的月台上。8个月没相见的你们,一个去长沙出差,一个到昆明学习,四眸相对,时间似乎静止。连列车员都看出你们牛郎织女般的故事,轻声提醒:车要开了!(这是书记李雪松的真实经历) 上次探亲,是你在工地坚守了348天后。由于妻子加班,五岁半的儿子取出储蓄盒里的所有硬币,在寒夜偷偷打的到车站接你。当你走出出站口,一个熟悉而稚嫩的声音传入耳畔,“爸爸!爸爸!”你猛回头,儿子张开双臂奔来。那一刻,两行热泪顺着你的面颊滑落。你忘却了自己已是34岁的中年男儿,只记得为追求精品工程,已好久没有拥抱和亲吻孩子了。(一位工程师的亲历)。 3、给采访对象思考时间,不轻易打断。作为施工企业,我们的采访对象大都是理工科出身,他们思维缜密、说话严谨,所以在采访时一定要充分尊重对方,要耐得住性子等待,切不可以胡乱引导或打断对方的思考。 例如,采访这篇《站流动岗放安全哨》的主人公冯永吉,我足足用了一个半小时。为什么呢?因为他从事安全管理工作近十年,养成了事事严谨的思考和表达状态。问他单位没配电动车巡岗时,每天要走多少公里?他拿起计算器算了两遍才给我个数;问他原来每天平均能够查处和纠正几起违章?他翻看了半天记录本后才说话。我在旁边没有打断他,因为这样的采访对象值得尊重、提供的素材最珍贵。 4、注意追问。采访是需要追问的,因为采访对象的一次性回答往往不能满足记者追究真相的需求或者并不完全准确。 例如,我在给无锡地铁2号线铺轨开工写新闻通稿时,发现项目部转来的业主资料和当前施工终止点有两公里差距。也就是说,很多数据都会因这两公里而变化。所以,我不断让项目部向业主求证。最终拿到了“那两公里后续建设,规划提前做了。此数据准确可报。”的回复。 四、结语 采访的成败,决定着作品写作的成败。所以,作为报道者,只有具备了“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并且灵活运用提问技巧,方能最大限度地拿到需要的资料。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9a300fadc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