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寓情于景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寓情于景的写法。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播放四季美景图,引出单元主题。春天如诗如画,春天充满生机,春天令人神往。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曾经深情地描绘过春天,赞美过春天。你记得哪些描绘春天的诗句? 学生观看四季美景图,交流学过的关于春天的诗句。 (二)预习清障,基础闯关 1. 学生读准字音,记清字形。 披蓑 戴笠 散落 眨眼 应和 酝酿 黄晕 嗡嗡 抖擞 2. 选词造句展示:选择三到五个词语,仿照文中造句,或者自己创设情境造句。 (三)听读课文,感知画面 1.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听读课文,思考:文章描绘了哪些与春有关的景物?并用笔圈画。 2. 文章其他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3. 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并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段): 盼春 1 总写春景(2) 春草图(3) 第二部分(2-7段):绘春: 春花图(4) 春风图(5) 春雨图(6) 迎春图(7) 第三部分(8-10段):赞春 (四)品读课文,感受春景 1. 老师示范赏析春草图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与“嫩嫩的绿绿的小草从土里钻出来。”有什么不同?哪个句子好? (2)“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一句运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本段写春天的小草,为何要写人的动作? (3)“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与“风很轻,草很软。”哪个句子好?为什么? 2. 学生交流:你最喜欢哪一幅图景,自由地朗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五)思读课文,感悟春意 1. 思考:作者是如何赞美春天的?在作者眼中,春天有什么特点? 点拨: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赞美春天,“新、美、力”的特点。 2. 思考:8、9、10三个段落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点拨:不能,春天由弱到强的生长生命规律。 (六)知人论世,体会情感 1. 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2 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的,典出《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他同时还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 写作背景:《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该文创作时间大约在1933年间。此时作者朱自清刚刚结束欧洲漫游回国,与陈竹隐女士缔结美满姻缘,而后喜得贵子,同时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人生可谓好事连连,春风得意。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2. 作者如何抒发盼春之情? 点拨:第一段,“盼望着,盼望着”反复手法。“春天的脚步近了”拟人手法。 四、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段): 盼春 总写春景(2) 春草图(3) 第二部分(2-7段):绘春: 春花图(4) 春风图(5) 春雨图(6) 迎春图(7) 第三部分(8-10段):赞春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ae99372aa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1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