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月冬雪 闲人痴情——《记承天寺夜游》与《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

时间:2022-03-19 07:20:3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秋月冬雪 闲人痴情

——《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

新都中学 谭海鹏

《记承天寺夜游》与《湖心亭看雪》同为写景佳作,一描秋月,一绘冬雪。同收入鲁教版七年级下册。它们篇幅短小却字字珠玑,自然挚朴,不事雕琢,却足以打动后人,为之动容。

两文同以交代时间开篇。苏文《记承天寺夜游》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而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 是日,更定”无独有偶,两人观景的时间都在夜晚。还有一个现象,写景类散文开篇交代时间也很常见,《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但像这两篇文章交代如此详细,尚不多见。尤其这样的短文,更应惜字如金。为什么作者如此处理?试想一生的某一天,倘能清楚地记入诗文,那么这一天一定是令他记忆深刻、不敢忘却的。苏轼“也好,张岱也罢,一个背着“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耻辱,一个负着国家灭亡,忠义破碎的失落。这样的日子,怎能不令他们刻骨铭心!尤其是张岱,当明朝已被载入历史,他还毅然使用明代皇帝的年号,一片忠心,天地可鉴!

不同的是,苏轼寻友共赏月色,而张岱则驾舟独观雪景。赏景的原因,一个“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一个则没有提及。我们知道,苏轼与“月”有着不解的情缘。在密州的仲秋之夜,他与月对话:“明月几时有?”质问明月:“何事长向别时圆?”接着也就释然:“月有阴晴圆缺,”并发出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


娟。”在写作《记承天寺夜游》的前一年(1082年),苏轼浏览赤壁,写下千古绝唱——《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散文《赤壁赋》。词作的最后一句,作者流露出一丝的失意:“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赤壁赋》中更是通过假托的苏子与客的问答,赋予“风”“月”以深刻哲学思考。

接下来写景。两人的写景功夫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先看苏轼眼中之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十八个字,写尽了月色的皎洁、澄澈、空灵。全句运用比喻,表达了作者赏月时物我两忘,亦真亦幻的美妙体验。而张岱眼中之雪景则至简至纯: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运用白描,无一处修饰,如神来之笔,巧夺天工。寥寥数笔,于浩渺旷远的空间显示出人的微不足道。秋月明朗,冬雪凄迷,景色各异,也许隐约透露出两人不同的世界观。

文末,苏轼自谓“闲人”,而舟子则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此处的“闲”和“痴”可作为两文的“文眼”解读。秋夜观月,而非仲秋。寒冬赏雪,竟在更定。闲人痴情,可见一斑。遥想当年照耀承天寺的那轮明月,是否也曾照着张岱独酌;而张岱冬日赏雪的苏堤,也一定留下了东坡的足迹。恍惚中,仿佛看到两人穿越了时空,于清风明月间交谈,于茫茫白雪中对饮。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也许,也只有这一轮高悬苍穹的明月,和那一片被雪覆盖的厚土,看得透苏轼,读得懂张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b4367391ed9ad51f01df2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