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则》教案

时间:2024-03-05 07:52:3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语>六则》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2、学习古人勤学好问,并不失时机地教育学生应有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课文并体悟课文的思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可见,我们国家先辈孔子的智慧是多么的光耀古今中外。因此,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今天就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么智者吧! 二、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曲阜(山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是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出来做事。孔子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曾在鲁国做官后又周游许多诸侯国,目的是推行他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未被采纳,就致力于教育事业,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他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取了夏商周文化的精华,创造了以“礼、仁、中庸(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

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 太平和合的境界、教与学”为主要内容的含盖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

方面的儒家思想。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儒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到孔子晚年,他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和《春秋》 (四书为《论语》《中庸》(子思)《大学》(曾参)《孟子》。五经为:诗、书、礼、易、春秋。六艺为:礼、乐、射、御、书、数,御为驾御马或马车的技能)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彩,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记载的有关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宋朝大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可见《论语》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至今常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字音:愠yùn 罔wǎng 不亦说(悦yuè)乎 好(hào) 默而识(zhì)之 2、齐读课文 四、翻译方法简介

1、文言文句子翻译应当以“信、达、雅”为标准; 2、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翻译方法:留、增、删、调、换。

4、经验介绍:字字落实、一一对应;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五、学习第一、二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第一则。 “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实习;之,代学习的内容。学了(什么),按时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人;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恼恨、怨恨;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


修养的人。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却不恼恨(他),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

3、引导学生分析第一则。

这一则包含几层意思?各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层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层表明了学须有友。《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这一层讲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层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习态度的问题。《论语·宪问》篇孔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可以帮助体会这一层的含意。这一层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4、齐读第二则。

5、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第二则。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而,顺接连词;以,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为,作为、当作。复习旧知识,能够领悟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6、引导学生分析第二则。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六、熟读并背诵第一、二则。 作业:作家作品练习:

1、孔子名_____,字___________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家、_______家,_____家学派的创始人。 2《论语》属_______散文,____家经典之一. 3四书是 五经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抽背第一、二则) 二、学习第三——六则

(一)、学习第三则 1、齐读

2、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转接连词;思,思考;则,就;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只是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

(二)、学习第四则 1、小组读

2、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贡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以何。为什么,凭什么;谓之,称他。子贡问道:“孔文子(谥号),为什么称他为‘文’呢?”“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聪敏;好(hào),喜爱;耻,把„„当作耻辱;下问,问下,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以,以是,因此。孔子答道:“孔文子)聪敏而又喜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因此(他的谥号)称他为‘文’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这一则中,孔子对弟子进行了什么教育?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这里孔子借回答子贡提出的问题,教育弟子既要勤学,更要好问,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取人之长,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e6b8b8051e79b8968022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