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故事 清朝初年,山东的一个小地方出现了一家奇怪的茶棚。过往的路人都可以进到茶棚里面喝一杯茶,这茶不收银子,客人喝了茶,只需说一些奇闻异事就行。 蒲松龄是这家茶馆的主人。他出生在山东一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抛弃了儒家思想,开始经商。多年来,他的家庭已达到小康水平。在父亲的支持下,年轻的蒲松龄可以安心学习,准备科举考试。 但好日子没过多久,家里面就出了很大的变故。 蒲松龄两个哥哥的妻子都很调皮。他们常常因为琐事而让家里不安。蒲松龄的父亲再也受不了了,所以他不得不把三个儿子的家庭分开。 蒲松龄的妻子非常贤惠,不像两个嫂嫂这样能打能吵又能抢,分家的时候也是默默躲在一边等待蒲松龄父亲的安排,最后,蒲松龄只分到了农场的三间破房子,以及二十亩薄田和只够吃三个月的粮食。从这以后,蒲松龄不能像过去一样只用读书,什么都不管了。他必须要自谋生路。生活所迫,他做了一个私塾老师,但当时私塾老师的待遇非常低微。每年可以拿到的钱最多只有八两银子。辛辛苦苦教一年书,挣的钱还不够富人家的一顿宴席。 父亲去世后,蒲松龄不得不养活母亲,家里更是雪上加霜。 为了解决全家的温饱问题,他挖空了心思,可在当时,文人要想出人头地,就只有走科举考试这条道路,蒲松龄也把希望寄托在了科举考试上。除了教书外,他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参加科举考试上,但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始终不能如意,直到他七十二岁时才成为一个岁贡生。蒲松龄的一生可以说是在贫困线上挣扎,他曾经感慨道:“穷神穷神,你和我为什么这么亲近,整天寸步不离地跟着我,就算我是你的一个仆人,你也得给我放几天假呀,但是你一步都不离开我,就好像是两个热恋的情人!” 蒲松龄在科举失败的同时,与黑暗社会和不合理的科举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冲突。他有说话的欲望,所以他计划写一本书。为了收集故事的素材,蒲松龄花了很多心思,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在他住的路附近建了一座草亭和一座茶棚。所以故事中有换茶的场景。 就这样靠着和客人闲谈,蒲松龄收集到了很多很有意思的故事。他白天就在茶棚中忙碌,晚上,就回到自己的书斋中,凭着记忆,将这些故事加工润色后记录下来,写在自己的书中。因为故事是通过聊天得来的,蒲松龄就给自己的书斋起名字叫“聊斋”。 蒲松龄把他一生的情感写进了这篇文章。因为他写了一个传说,他把他的小说集命名为《聊斋志异》。 蒲松龄花了大量的精力写成的这本书,内容丰富,情节曲折,表达了他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可以说是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但这部书的作者,在贫困中挣扎和科举考试中落魄的蒲松龄,却没有得到当时人们对他的肯定,最后在聊斋中寂寞地离开了人世。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1459113a0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d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