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东西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效益浅析 1项目区概况 1.1永昌县水资源状况 永昌县属内陆河石羊河水系。地表水由祁连山山区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组成,形成东大河、西大河及18条小沟小河,贯穿于县境南北。地表水多年平均总资源量为5亿m3,已建成中小型水库6座,总库容2.16亿m3,机井782眼。耕地海拔1 452~2 400 m,耕地面积8.13万hm2,由于灌溉水的限制,常年播种面积为4.67万hm2。 1.2东西河灌区概况 永昌县东、西河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分别为2.01万hm2、2.30万hm2,均建于上世纪50年代两灌区均存在:工程老化失修,破损严重,多年带病运行;续建配套不足,管理设施落后;输水能力低,水资源浪费严重;有效灌溉面积逐渐衰减,实灌面积不断萎缩等问题,已远不能适应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永昌县有限的水资源不仅担负着农村生活和灌溉用水,而且担负着城市和工业供水的任务,尤其镍都金昌的快速发展使水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东、西河灌区一方面存在着严重缺水问题,另一方面又存在着灌溉水利用系数偏低,严重浪费水的现象,具有较大的节水潜力。 2灌区改造情况 西河、东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分别于1999年、2001年由国家计委、水利部批准立项。项目以加强灌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的利用率为目标,节水增效为中心,以骨干工程的除险加固、续建配套和渠道防渗建设为重点,结合田间工程改造,采取工程措施、农业措施、管理措施对灌区进行综合改造。两个项目总规划改建干、支渠387.53 km,建筑物1 339座,田间节水工程面积2.88万hm2,骨干工程概算总投资28 696.23万元,田间工程概算总投资11 543.10万元。截至2010年底,2个灌区共完成干、支渠改建253.16 km,建筑物1 046座,完成田间节水面积0.58万hm2,完成骨干工程投资19 655.65万元,田间工程投资1 791.53万元。 3灌区改造后的成效 3.1经济效益 3.1.1提高了灌区输配水能力和用水效率,增强了农业抗灾能力 项目实施初步改善了灌区水利工程设施,提高了渠道完好率及建筑物配套率。2010年底和灌区改造前相比,东河灌区干、支渠完好率提高10%,建筑物 配套率提高了7%。骨干渠系水的利用率提高了0.055,灌溉水利用率提高了0.053,667 m2平均灌溉用水量减少了23 m3,农业灌溉周期缩短了7 d,年新增节水能力1 282万 m3。西河灌区干、支渠完好率提高了14%,建筑物配套率提高了13%。渠系水的利用率提高了0.044,灌溉水利用率提高了0.061,667 m2平均灌溉用水量减少了20 m3,农业灌溉周期缩短了5 d,年新增节水能力1 302万 m3。 3.1.2恢复和改善了灌溉面积,促进了增产增收效益 东、西河灌区是我县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经过改造,灌区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对保障我县粮食安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改造前相比,2010年底两灌区总计年节约水量2 584万m3,改善灌溉面积1.51万hm2,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 720万kg,年新增效益4 128万元。 3.1.3巩固了水利基础设施,改善了灌区运行状况 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使东、西河灌区的水利基础设施得到改造加固,改变了灌区工程老化失修,多年带病运行的状况,解决了险工险段和病险建筑物的垮塌、决口、漫堤、淤积、渗漏等问题,提高了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能力和抗洪减灾能力,保证了农业灌溉的顺利进行,确保了安全度汛,减轻了灌溉时护渠、压堤、处理险工险段、清理渠道淤积、提闸闭口等方面的劳动用工,还降低了维修费用,节约了运行成本。 3.2社会效益 3.2.1促进灌区的良性运行 通过配套和改造,不仅改善了灌区水利基础设施,而且完善了灌区管理、量测、通讯及监测等设施。灌区的信息化建设为灌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安全供水、计划用水、提高水费计收等工作提供了基础条件,明显提升了管理手段、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灌区改造和改革,对促进灌区管理体制、运营机制、水价和水费制度的改革,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灌区的良性运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2.2 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灌区改造,提高了灌溉保证率,做到了适时适量计划供水,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加大了两高一优农业种植比例,缓解了灌区因种植结构不合理而产生的高峰用水矛盾。促进了农村林、牧、副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经济结构,促使农业产品多样化,农业结构多元化,加快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3.3生态效益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33a49ed5c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