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志臻实验中学 整理人 白锦 是更错乱吗?” (人们)依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情况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一)、作家作品: 1. 《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曾任《四库全书》的总纂官。 2.《阅微草堂笔记》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 3.古今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 (二)、文言字词 1.实词解释。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靠近 2、山门【圮】于河:倒塌 3、二石兽【并】沉焉。一起。 4、【阅】十余岁 :经过,经历 5、【求】二石兽于水中: 寻找 6、【竟】不可得:终了,最后 6、【棹】数小舟:划船 8、究:研究,探求 9、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0、【是】非木柿:这 11、【湮】于沙上:埋没 12、【啮】沙为坎穴:咬,这里是侵蚀,冲刷 13、石必倒掷【坎穴】:坑洞 14、遂:于是 15、但:只,仅仅 16、可据理臆断:主观地判断 2、古今异义: (1)渐沉渐深耳.(耳:古义: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2)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物理学。) (3)是非木柿(是:代词,这。今义:表肯定判断的动词。) (4)但知其一(但:古义:只,仅仅。今义:表转折,但是。) (5) 阅十余岁(古义:经历;今义:看) (6)盖石性坚重(古义:句首语气词,表示申说理由或推测道理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3.“之”的用法和意思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代词,它,这件事 三、文学常识 审核人 任新红 知识点内容:河中石兽 一、《河中石兽》原文 ①沧 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yān)。 阅十余岁,僧(sēng)募(mù)金重(chóng)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yǐ),棹(zhào)数(shù)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ěr)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zhǎng)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kǎn)穴(xué),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zhì)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shù)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二、课文翻译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河底。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僧人)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凶猛的河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下,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也颠倒吗?”大家很信服,认为它是正确的言论。 一个老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兽,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兽下面迎面冲刷(石兽下的)沙子,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兽底部)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再次冲刷,石兽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够颠倒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第 1 页 共 2 页 衡水志臻实验中学 初 三 语文教研组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代词,代石兽 4、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讲学家的话 5、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 代石兽 6、其反激之力 助词, 的 7、至石之半 助词, 的 8、求之下流,固颠 代词, 代石兽 9、求之地中 代词, 代石兽 10、然则天下之事…… 助词,的 4.“于”的用法和意思 1、山门圮(pǐ)于河 介词,在 2求石兽于水中 介词,在 3、湮(yān)于沙上 介词,在 4、当求之于上流 介词,从,到 5、必于石下迎水处 介词,在 6、果得于数里外 介词,在 5.“其”的用法和意思 1、其反激之力:代词,水 2、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其中 6.、特殊句式: 省略句: (1)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2)求之(于)地中 (3)(僧)棹数小舟 (4)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倒装句: (1)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 (2)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 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 四、重点内容理解 1、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先判断其在原地水中,结果是“竟不可得”;后判断其在河的下游,依据是“顺流下矣”,结果“寻十余里,无迹”;讲学家判断其埋没在河沙下(地中,依据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结果失败;老河兵则判断其在河的上游,依据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结果“果得于数里外”。 2、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寺僧:原先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后来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的作用。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3、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 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4、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盲目的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 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5、如何理解庙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庙僧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人; 讲学家代表的是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主观臆断”的人; 老河兵代表的是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符合实际,实事求是的人。 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遇到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断。 原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7、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示? 示例:(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2生活或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 (3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8、如何理解“然则天下之事,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①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②嘲讽了那些据理臆断,自以为是的人; ③用反问强调要根据实际经验,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不能主观臆断。 第 1 页 共 2 页 衡水志臻实验中学 初 三 语文教研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434b6985a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