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学生实验失败了怎么办? ——尝试给学生留一点思考纠正空间 【教学实验一】指示剂变色实验 “同学们,在你们的面前有三瓶无色的液体,一瓶是稀盐酸,一瓶是氢氧化钠,一瓶是酚酞溶液。请通过实验来说明一下酚酞指示剂遇酸碱各有什么颜色变化?”学生拿起滴管,滴到分别装有稀盐酸和氢氧化钠的试管中——并没有出现老师预设的酚酞遇碱变红的现象。学生给出结论:酚酞遇酸碱都不变色。学生实验失败了,老师一脸的尴尬,后悔怎么没有仔细检查一下试剂的有效性。 实验失败在课堂教学中普遍是不受欢迎的。但是有时候做实验就是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做出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并不是我们所想要的,抑或根本看不到现象或现象不足以说明问题,又或者得出的结论和我们想要的结果是大相径庭的,也就是实验失败了。 科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总目标是提高每一位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其核心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能力与方法的培养是全面发展科学素养的关键。贯穿于整个初中科学教学的众多实验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但既然是实验总会存在一定的失败可能性,有时候这个概率还很大,我们不禁要问:如果实验失败了该怎么办? 一、面对实验失败做什么 我们常见的应对实验失败的有这样两种对策:减少实验失败可能性和及时纠正学生实验中的错误。 (一)实验前加强指导 【教学实验二】铜棒上热传递 实验装置:在铜棒的一端加热,在另一端分别放三张氯化钴试纸。 实验步骤:观察加热时,三张试纸的变色情况和变色顺序 实验结果:部分小组实验失败。 【原因分析】主要是操作失误,问题可归结为以下几种情况:1三张纸间隔太近,导致变色时间间隔太短,几乎同时变色;2三张纸间隔太远,导致变色时间间隔太长,长时间观察不到后面试纸变色现象;3三张纸离热源太近,导致三张纸先放后放细微时间差对实验产生影响;4三张纸离热源太远,导致变色时间间隔长,长时间观察不到变色现象;5试纸摆放时和铜棒的紧贴程度不一致,导致贴的紧的易受到热先变色;6其它情况 【采取做法】对于这种实验失败情况,往往老师们会采用实验前精心预设,发现实验中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计出比较标准化的操作,学生实验前强调实验的操作规范,以此来尽量避免实验失败的情况发生,如本实验,通过对失败原因的分析,发现很多问题出在试纸摆放上面,因此教师在再次实验开始前往往会特别强调三张试纸的摆放位置。这样,万一实验失败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验前的注意点去考虑为什么失败,如果时间允许,可以重新尝试实验。 (二)实验中及时纠正 【教学实验三】电压对电流的影响 在只改变电压的情况下测量同一个电路中小灯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小灯的电流强度并观察两者之间的规律。 次数 1 2 3 小灯两端的电压 1.5V 3.0V 4.5V 通过小灯的电流 0.18A 0.14A 0.52A 4 6.0V 0.71A 【原因分析】数据采集中出现明显错误,对需要依托这些数据查找规律的实验结论得出造成干扰,无法形成正确结论。 【采取做法】在指导巡视过程中发现有小组出现了这样的数据记录,其中第2行数据明显是错误的,其它几行存在些许误差也属正常情况。第2行的数据的错误对正确结论的产生造成了很大的干扰,得不出正确结论。教师及时指出第2行数据存在问题,重新测过。在重新测过之后,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较顺利的得出了电压变大,电流也变大的规律。 二、面对实验失败的换位思考 以上三个教学实验中碰到的实验失败现象是学生比较容易碰到的几个实验失败情形,面对实验失败,通常教师会对实验失败原因进行分析和解释,实验前加强指导和实验中及时纠正这两种做法都是比较实用的。 但同时这两种做法有其明显缺陷,这两种处理方法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处理实验失败,最终目的是避免实验失败,这样课堂比较容易掌控,教学开展也比较有序,学生思维可以限制在教师预设的框架之内。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前提:现在我们做的实验是在前人经过充分实践的基础上去再现这些实验,所以我们知道如何做是对的,而如何做又是不对的,当学生出现迷惑的时候,作为老师的我们清楚地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或者学生什么地方出现了错误该给与纠正,这样他们就比较容易做成这个实验。但是科学需要不断探究进取,当探究触及前人没有探索的领域时,这个前提最终会逐渐被打破。 曾经看到这样一则教育故事,美国有一个“神奇”的乡村教师S,很受大家尊敬,于是有人慕名前去听课,看看究竟神奇在什么地方。碰到一节课正好是节实验课,内容是制作飞机模型。听课老师注意到有一组同学一开始就把机翼的位置设置的太靠前了,如果这样做的话飞机必然会因为重心太靠前而飞不起来。听课老师注意到指导老师靠近了那一组,特别留意看是怎么指导的,结果什么都没发生,老师直接走开了,并没有打断学生,更没有指出他们的错误之处。听课老师很奇怪是不是老师没发现这个错误,轻声叫住了S老师,很礼貌的指出:“那组学生的操作是错的。”“我知道。”“那你怎么不指出来?”听课老师很惊讶。“他们正在专心致志的工作,我不能打断他们。”“可是这样做出来的飞机是飞不起来的?”听课老师有点生气了,“你这是对学生不负责。”“是的,一会肯定飞不起来,到时候他们就会想为什么飞不起来,然后会发现机翼位置不对,最终他们会成功的,他们在做和科学家们同样的事情,不是么?” 很喜欢这个老师。他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对照这位老师我们可以反思一下:在学生迷惑的时候,我们是否讲了不该讲的话,是否留给他们自我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如果我们给学生的指导省去了他们在关键处的思考判断,他们只是照着老师的指示做,而没有独立的思考,一旦他们离开老师的指导学生是否会有点手足无措,是否会缺乏独自进行探究的能力?科学家们在尝试实验的时候并没有人告诉他们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又是错的,如果错了又是错在哪里。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没有一次比较有影响的实验是一簇而就,没有遭遇过失败的,恰恰正是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在对失败分析的基础上加以进一步思考改进,才慢慢走向成功的,科学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那么如果学生在培养科学素养的过程中经历的实验都是非常顺利的,那么当学生独自探究时遇到困难时,他们的能力会不会显得非常的薄弱呢? “是的,当学生实验失败的时候,他们正在和科学家做着同样的事情。”这话也许正是这位“神奇教师”的神奇所在,这也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实验失败有时未必是件坏事,在面对学生实验失败的时候,我们并不一定要为了下次教学时避免失败而尽力去找原因然后事先给学生敲警钟,又或者在课上急于指正。我们可以尝试给出学生一些思考时间和空间,如果学生能自己找到答案,那很好;如果不能,我们可以就其能够达到的“最近发展区”给与 一些提示,接下来让他自己去思考,那么实验失败未尝不是一种可贵的科学探索经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457782a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9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