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和牧童》课文原文 画家和牧童 作者:杨学良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戴嵩。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传说有一次戴嵩的好朋友请他作画。画什么呢?戴嵩沉思片刻,决定画一幅《斗牛图》。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画错啦,画错啦!”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这时,戴嵩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牧童指着画上的牛,说:“这牛尾巴画错了。两牛相斗的时候,全身的力气都用在角上,尾巴是夹在后腿中间的。您画的牛尾巴是翘起来的,那是牛用尾巴躯赶牛蝇的样子。您没见过两牛相斗的情形吧?” 戴嵩听了,感到非常惭愧。他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 第 1 页 教材分析 《画家和牧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唐朝时期,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谦虚接受批评的事。戴嵩勇于承认错误、谦虚谨慎的美德令人感动,小小牧童敢于挑战权威、实事求是的品质更是难能可贵!主人公优秀的思想品质渗透在优美的文字之中,让人回味无穷。课文通过一个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深深吸引学生去朗读、品味绘声绘色的人物语言,从而真切地感受到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受到生活的启迪,感悟做人的道理。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进行“理解、积累、转化、运用”语言的实践过程,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因此,教学中我决定不给学生讲述空泛的道理,而是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学习课文。抓住课文中人物的不同语言为重点训练点,指导朗读,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感悟人物品质。第 2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4aa9422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