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野史华章 数风流人物】17、君子三乐——人生快乐不过如此简单 孟子,作为儒家创始人之一,和孔子齐名,被称为亚圣。同为儒家先驱,但孟子的名声比孔子好,因为孔子是被骂的最多的圣人;而孟子所处的时代,比孔子更为混乱险恶,但他的主张,却得到不少国君的肯定,而很少有人数落他。为什么呢?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孟子具有非常的智慧,能够应变世事,而且人格健全,具有鲜明的个人魅力。 现代人不是不快乐吗?而孟子则认为,真正的快乐不是源自外在成就,或者享受物质,因为外来的东西可得可失,可多可少,并且始终在紧张的竞争状态中。真正的快乐来自真诚,遵从内心的要求,去做人处事,便是对人生的肯定与感激,人性的尊严与价值亦在于此。最重要的是,孟子所宣扬的一切,都能结合自己的实践心得,从不虚夸做作,因而产生充满自信的快乐。 人生在世,究竟应具有哪些快乐呢?在《孟子•尽心》篇有这样一段话: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人们都说,真正的快乐,其实是简单的、朴实的。而孟子作为圣人,所体会的也不过世俗之乐而已。原来,君子的快乐,也是那么简单实在,与金钱地位的悬殊无关。 首先,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儒家把修身齐家治天下,作为人生最高理想。而齐家则是个人和天下之间的桥梁。所以,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以,父母兄弟都健康平安、没有病灾事故,才能得以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人普遍自然的期望。这也就是君子三乐的第一乐。 如果这一乐没有了,人生也就稍无兴致了。作为君子,躬行孝悌,常常会给人带来充分的道德满足和快乐,因为这是人内心道德本性的需要。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把躬行孝悌和德广天下联系在一起。 其次,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孟子把诚信看作做人的根本,作为自然界和人事社会的最高道德范畴。他指出,诚者,天地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人由求诚而达到诚的境界,便可以达到与天道合一。他还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也就是说,人天生具备了各种道德本性,只要返回自身寻求,做到诚实无欺,就能获得最大的快乐。因此,言行举止能合乎自己的良心本性要求,做到上不愧对于天,下不羞对于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问心无愧,从而获得心灵的安宁,这也就是君子的第二乐。 诚信本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反观现实,诚信却是中国社会最为缺失的道德规范。在功利和利益驱动之下,弄虚作假成为社会的思想瘟疫,无处不被荼毒污染,民众对政府官员失去信心,学生对学校及老师失去信任;那些公众人物、明星往往被斥为道德缺陷者,而陷入网络暴力的围殴之中。总之,在这古老文明的泱泱大国里,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做到上不愧对于天,下不羞对于人的呢? 第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在孟子看来,君子通过传道、育人, 即能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对他们进行教育,从而使君子之道遍传天下、造福社会。由此所获得的快乐,乃第三乐。孟母三迁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因此,孟子从自己成才之路,深深体会到教育的重要性。我仿佛看到这位伟大的智者,在对他的学生循循善诱、指点迷津;又仿佛看见他白发须髯,看着学生们代代才人辈出,而闭目颔首,一脸的自得,这便是人间事业的最高境界。 不过,在我看来,孟子所指的教育,不但是针对青年学子,而更多的是对老百姓的教化,通过启蒙天下蒙昧之心,而达到治理天下之目的。孟子在哲学上主张性善论,他认为,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也就肯定了社会教化的重要作用。不管是圣人,还是群氓,教化是保持他们心智纯洁,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因此,我们真切地感到,孟子的君子三乐,体现了人生追求实在而高远的境界。因此,孟子认为,君子如怀有这三大快乐,如果得到了,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得到比当帝王还要多的快乐。孟子认为,君子和常人根本不同的地方,在于他能够把道德良知存放在自己心里,时刻不忘。但我想,孟子的君子三乐,应该是所有生活的人们所追求的简单快乐,所应该求索的人生目标。 也许有人会认为,孟子的君子三乐,看起来如此平实无奇,缺乏雄心大志。但是,如果以孟子的君子三乐,来对照我们的言行和思想,便觉得格外空虚浮躁。由此,我以孟子的平实,来反衬出自己的浮泛;以孟子的伟大,映出了自己内心的渺小;以孟子的胸襟宽广,窥见自己的狭隘。因而,只有通过吸收孟子的思想,来丰润自己精神的田地,人生快乐也就可以油然而生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58e0740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