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内经》中失眠的病机与治则 摘要:睡眠作为生命所必须的过程,也是健康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早在秦汉之际,在我国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形成了中医完整而独特的睡眠理论,其中营卫理论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对睡眠的生理病理认识多与营卫的运行有关,这种思想对后世医家诊治睡眠障碍有着深远的影响,为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失眠;病机;营卫 失眠的中医证名及正常睡眠的基础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较早,《内经》中称其为“不得卧”、“目不瞑”等,古代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对失眠的理法方药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失眠的中医证名 中医认为[1],失眠即“不寐”,是因为外感或者内伤等原因,致使心、肝、胆、脾、胃、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心神不安,致使患者经常不得入睡的一种病证。在《内经》中有“不得卧”、“目不瞑”、“夜不瞑”等30多种称谓;《难经》中始称为“不寐”;《外台秘要》言“失眠”;《圣济总录》谓之“少睡”;《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则称之为“少寐”;《杂病广要》称为“不睡”。古代中医文献中未见“失眠”之名,近现代医家中有的尊古代之习而多用“不寐”之称;有的则效仿现代医学而多用“失眠”。本文为方便研究,古今相参,采用现代中西医学共见的“失眠”来作为基本概念。 2.《黄帝内经》中对正常睡眠基础的认识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内的阳气在由动态转变为静态时,人就会进入睡眠状态。反之,阳气由静态转化动态时,人就会进入清醒的状态。睡眠是重要的生理现象之一,《黄帝内经》中认为,睡眠生理机制与卫气的循行有着密切的关系,认为卫气正常运行的规律,是昼行于阳而夜行于阴,而目的开合则是由蹻脉所主,《灵枢•寒热病》中言:“阴蹻阳蹻,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同时蹻脉的盈虚又取决于卫气的运行。《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中指出:“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因此,人的正常睡眠是由于体内的阴阳之气自然而又有规律地进行转化的结果,当这种阴阳转化的平衡状态被打乱,就会引起失眠。 3.《黄帝内经》中对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 《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为中国数千年来的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医睡眠学说奠基于《内经》,源远流长,《内经》中以阴阳、营卫学说对“寤寐”进行了的深刻、唯物而科学的阐述,形成了中医完整而独特的睡眠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1)阴阳不交是失眠的总病机:《灵枢•大惑论》中曰:“夫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通过卫气昼夜运行变化的规律,人体则出现寐、寤的不同生理活动;《灵枢•大惑论》中认为,失眠的病机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说明阳不交阴是失眠的总病机[2]。(2)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基础:《内经》对一切疾病的发生,都强调了正气的重要性。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又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营卫生会》曰:“老者之气血哀,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哀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3)邪气侵袭时导致失眠的重要因素:邪气又分为外邪内侵和内邪相干。《灵枢•淫邪发梦》论述曰:“邪从外袭,而有定舍,反淫于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不得卧而安梦”,提出邪气侵袭是引起失眠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情志不畅、饮食失节而致气血逆乱,脏腑功能失调,导致体内水饮痰浊等病理性代谢产物的产生,致使水火失济,胃气失和,引起失眠。“胃不和则卧不安”是《内经》阐述失眠病机的重要观点之一,见于《素问•逆调论》。 4.《内经》对失眠治则的论述 《内经》以营卫的运行来阐释人体睡眠的生理,卫气的循行受自然节律的影响,也决定着机体的寤寐周期,是形成睡眠最为重要的调节机制。卫气昼日行于阳经,阳经气盛而主动,神动出于舍则寤;夜间行于阴经,阴经气盛而主静,神入于舍则寐。《灵枢•大惑论》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盛,不得入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又指出:“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提出阴阳失交是失眠的主要病机。由于卫气出阳入阴,营卫循行有度是形成优良睡眠的基础,故调和阴阳营卫即成为治疗睡眠障碍的着眼点。《内经》不但明确了失眠与阴阳失调有关,还提出了具体的治则和方药,《灵枢•邪客篇》中记载了:“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的治疗原则。半夏汤即半夏秫米汤,为“泻其有余”而设立,有祛除肠胃湿痰壅滞、调和营卫的功用,方中的半夏有将卫气从阳分引入阴分的独特功效[3]。同时,经络乃是卫气循行的通路,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卫气的正常循行,因此,疏通卫气运行之通路,同样是治疗睡眠障碍的重要治则,故《灵枢•邪客》又提出:“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的治疗原则。阴阳跷脉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为司眼睑的开合而调节睡眠,而跷脉的病候有“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之说。王氏[4]在临床上选取阳跷脉的交会穴申脉施以补法,阴跷脉的交会穴照海施以泻法来治疗失眠,从而提示针刺治疗的关键是调节机体阴阳的偏盛偏哀,疏导经络,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促使机体归于“阴平阳秘”的状态。这些治则,为后世医家论治失眠奠定了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内经》认为,导致失眠的病因可以由外淫,也可以为内邪。但卫气运行的失常是各种失眠病机的基础,将营卫失和引发失眠的病机概括为:一为邪气内扰,卫不入阴;二为营卫衰少,卫气内伐,气血哀少导致营卫运行不利也是引起失眠的一个因素[5]。前者为实证,后者为虚证,实则多为内外邪气,如火热、气血之壅塞,干扰卫气的正常运行;虚者则多为气、血、津、液之不足,心脾两虚,肝肾阴亏,导致患者脑脉失于滋润、荣养[6]。《内经》对失眠的论述颇为详备,无论是脏腑功能失调或是气血不足最终皆是扰乱了卫气正常运行,使阳不入阴而致失眠。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总结了《内经》中关于营卫失调而引起失眠的论述,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希望对今后的临床治疗有所启迪。 参考文献: [1]邢秋娟,陈德火召.针灸治疗失眠症的文献研究概况[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22(4):80-82. [2]周运峰.失眠症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23(1):82-83. [3]黄晓珍.谈半夏与失眠[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6):517. [4]王民集.对《灵枢》卫气运行与睡眠关系的探讨[J].中医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561. [5]师建梅,刘丽坤.失眠与营卫失调[J].山西中医,1999,15(1):51. [6]孙其新.走出五脏气血辨证误区与谦斋医学启示录[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9):700.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5b5967eb9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