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对现代中国的双重意义

时间:2023-01-27 15:22:3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西学东渐对现代中国的双重意义

如今我们都承认,近代以来的中国发展是与西方文化的传入有着密切关系:沉重的中国近代史不仅仅表现为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政治的殖民化和半殖民化过程,而且更深层地是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哲学观念,逐渐渗入中国传统文化并与后者形成对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始终处于劣势或被动的地位。当然,这首先要归咎于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的消极作用,这已经由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们揭露得非常清晰透彻了。但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正是由于西方文化的传入,才使得进步的知识分子清醒地认识到了传统文化中对人性的摧残以及其他各种弊端,才会兴起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传统文化传统,正是由于新文化的出现而得以彰显。进一步地说,这种新文化的出现正是由于西方文化的传入。如果我们承认西学东渐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那么,我们就必须承认,没有西方文化的传入,就没有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同样也就没有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否则我们可能就会仍然生活在那样一种文化之中,而不会把它看作是一种传统.

然而,西方文化的传入在给中国带来新的文化的同时,也使中国的传统文化面临了严峻的挑战。西学东渐的这种双重作用是同时产生,相辅相成的。我们常说挑战与机遇并存但对于中国文化本身而言,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挑战从一开始就是我们被迫接受的,因此,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方文化的挑战更多于他们为我们带来的机遇。在史称屈辱的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虽然是仰仗当时先进的钢枪烈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但正如马克思所说,不幸的是,这种野蛮人的方式却代表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最新趋势,也就是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我们还应当看到,这场以科技发展为先导、以重工业建设为主导的工业革命,背后却深刻地隐藏着西方文化的普遍价值和宗教观念,这特别表现在达尔文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进化论思想和普天之下,皆为上帝臣民的基督教信仰中。政治上的国家垄断和经济上的扩张即对更大利润的追求,这些使得西方重要的工业强国对外都采取了武力扩张的殖民政策,这就是当时西方列强蚕食中国的内在动力。 这个历史表明,西方人虽然是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但在这个武力的背后却有着更为强大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经济背景;而近代国人在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悲惨命运的同时,却很少反思这种失败的深刻根源。当时的大多数国人都相信,西方列强之所以能够欺负中国,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拥有先进的工业技术,所以要想以夷制夷,就必须掌握这些先进技术。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当时的清政府就大力提倡学习西方技术,选派留学生到欧洲求学,期由此改变中国的国运实力。然而,这种技术救国论并没有真正改变中国的命运,20纪上半叶的大多数时间内,中国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仍然没有摆脱深受帝国主义奴役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西方的哲学宗教以及价值观念在意识形态领域遭到了批判,无论是袁世凯的军阀政府还是孙中山的国民政府,都竭力以中国文化中的礼义廉耻君臣父子观念维系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强调知难行易修齐治平哲学和政治理念。在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当时的知识分子大多数采用了中体西用的方针,把西方文化作为一种更好理解中国文化的工具手段;当这两者之间发生冲突时,则被要求放弃西学,并以捍卫中学为主要任务.

如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中国的近代史就是西学东渐的过程。反思这个历史,们发现自己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历史悖论:一方面,西方文化的传入使我们认识到了自身文化的弊端,并希望以新的文化形态完善和改变自身的传统(这正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在动因)但另一方面,强大的传统又迫使我们以维系自我身份的名义竭力抵御西方文化的传入,特别是对我们不甚了解的西方哲学和宗教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发展总是处于一种彷徨或选择的过程。 近代中国的西方化决不仅仅是接受了西方的民主和科学的观念,更重要的是引导中国融入了世界革命的大舞台。中国传统的儒教观念经历了五四时期新


文化运动的暴风骤雨式的洗礼已经荡然无存,中国传统的家族宗法制度也被现代国家的法律制度所取代。应当说,正是这些变化造就了我们今天的现代中国,一个与世界的发展密不可分的中国。 反思历史,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西学东渐的过程其实就是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也是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走向独立自强的现代社会的过程。于是,西学东渐对中国的现代化就有了双重意义:一方面,西学东渐使中国打破了封闭,走向了世界;但另一方面,西学东渐又使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了长期的被逐流放也使得中国的现代文化处于游弋漂流的边缘状态以至于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被看作是处于思想前沿的知识分子们仍然对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感到困惑,中国哲学的定位仍然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西学东渐历史探源



西学东渐一词最初见于容闳1915年出版的英文传记中译本《西学东渐记》后被用来泛指晚清以来现代西方文化思想在中国传播盛行的历史过程。



历史上,西方学术思想传入中国虽发端于明末清初西方基督教的传入,但严格意义上的西学东渐应是起于洋务运动时的晚清时期。其外在形态就是大量的西方文化思想著作被翻译介绍到中国,其内在标志就是西方的政治文化思想开始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来源。从明末发端到晚清民国形成气候,西方文化思想的东渐在中国思想界先后经历了拒绝抵制、逐渐接受、全面吸收的历史过程。整个西学东渐的过程,正好是近代中国逐渐衰落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受到不断拷问质疑的过程。因而人们往往耿耿于晚清以来的西学得以东渐,东学却未能西进。个别甚至把西学之所以东渐简单归结于自明末以来,西方传教士有意识的文化输入;把东学未能西进认定为由于语言障碍,国人中缺少一批像西方传教士一样的人,有意识地把中国的学术典籍译介到西方,使得西方各国对浩繁的中国经史典籍、文化思想缺乏了解。

西学东渐范文

西学东渐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体现,具有进步意义,但其受到中国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已是形态的制约,使得这种文化交流在中国步履维艰,为中国日后的民族危机埋下隐患。 西学东渐早在明末便已出现。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播基督教以及西学。为更好的完成传播任务,利玛窦身着中国服装,入乡随俗,与徐光启等士大夫结下良好的友谊。他们合作完成数本宣传西学的著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但只有极少数人从中窥得外面的世界,影响并不深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609d1204b73f242336c5f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