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歌》的“义”与“美”

时间:2022-04-25 17:11: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骊歌》的

作者:董爱青 胡延永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第07

在教授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时,学生问我:告别的歌为什么被称之为骊歌,为什么不叫离歌呢?《骊歌》歌词为什么能给人以的感受呢?我一时答不出来,课下翻查资料,终于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课本上林海音女士提及的《骊歌》是一首流行于我国20年代到40年代的学堂乐歌,由近代著名音乐教育家李叔同填一首外国名曲而成。当时的学校常常把这首歌当作毕业歌来唱,那么告别的歌为什么叫做骊歌呢?这里是有个典故的,典故出自逸诗《骊驹》篇,其原文是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古人往往唱此歌送别亲友,于是后人便将送别的歌称为骊歌

课文中《骊歌》(现称《送别》)的歌词与现在流行的歌词是不同的,现在流行的歌词大多如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母题。我们学的很多古诗就是以送别为题材的。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张先《江南柳》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它们都与李叔同的《骊歌》有许多的相通之处。李叔同的《骊歌》创作,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这些古典送别诗词常以长亭、古道、芳草、横笛、天涯、地角等景物来表达离情别绪,这些景物实质上就是一些有固定意义的自然或社会的意象。所谓意象,实质就是一种具体化的感受,这种具体化了的感受,在几千年的诗歌流传中,业已形成了一种我们民族可以世代承袭的审美习惯,融入在了我们民族的生命、灵魂中,成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一种胎记。李叔同的《骊歌》把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了,其词意蕴深厚,凄婉缠绵,我们感到美,也就不足为怪了。

我们民族文化中的意象美,其冲击力是巨大的,它甚至可以导致我们对某些审美意象达到一种集体无意识化状态。比如,鸿鹄表志向,菊花写清高,杜鹃鸟诉凄怨哀伤之情,羌笛则奏婉转凄切之声。正因为如此,在一些诗词歌曲中,只要作者将一些较典型的意象罗列搭配,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65e1bf6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