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语序的研究

时间:2022-07-04 18:47:2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上古(先秦)汉语语序的研究



一、引言古汉语的语序

从语序最能直观地看到一种语言和其他语言的差别。看下面的日语例句:

Taro ga inu o mita

Taro 主格 宾格 看见

站在汉语普通话的角度看,日语的说法就显得拧巴。其实从普通话反观古代汉语,也能见到许多语序“不顺溜”的情况。例如“桑树”,《诗经》里是“树桑”,“国之中”在《诗经》里说成“中国”,“中心”就是“心中”。介宾短语的语序方面,《诗经:陈风》里有“斧以斯之”,其实是“以斧斯之”。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对于古今汉语语序不同的情况,在构词、句法层面我们都涉及过一些,今天的课就是要把这些零散的现象条理化、系统化。这次课我们只讲先秦汉语的语序,因为从汉代以后,汉语的语序变得和现代汉语一致了。那些古今不一致的语序都被抹平了。

我们讲语序的时候,只讲句法层面的语序,不涉及语用层面的语序,例如:

甚矣,吾衰也。(论语:述而)(这是为了语用上的强调而倒装,是一种临时性的现象,不是稳固的句法结构)

二、先秦汉语语序概貌

考察项目

语序不仅仅只是我们熟悉的句内主、动、宾三个成分的排序。还涉及:

介词-宾语(宾语-介词) 名词-定语(定语-名词) 助动词-主要动词(主要动词-助动词)




比较形容词-基准(基准-比较形容词) 动词-副词(副词-动词)

从属连词-小句(小句-从属连词)

以下一一分析:

一、主、谓、宾三个基本成分的相对排序(学术界叫句内基本语序)

先秦汉语的主流是SVO。但是也有一些有规则的OV现象存在。有几种情况:

1.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左传·僖公七年)

夫子愎,莫之止。(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2.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吕氏春秋:贵公)

3.唯O是、之V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

二、介词和介词宾语的排序

现代汉语的介词短语采用“介词+名词”的顺序。古代汉语绝大多数情况下与现代汉语一致,《吕氏春秋:具备》:“二吏归报于君”。变动的地方在于:


1.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很多时候要前置,介词反倒后置:

水奚自至?(吕氏春秋:贵直)

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

2.介词“以”的宾语很多时候要前置:

弓以招士,皮冠以招虞人。(左传:昭公二十年)

3.有些介词还可以在带“之”的情况下后置于介词宾语:

大夫陈子,陈之自出。(左传:哀公二十七年)

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左传:昭公十年)

4.介词“于”的一些用例:

室于怒,室于色。(左传:昭公十九年)(在屋里发怒,到街上作脸色给人看)

野于饮食。(墨子:非乐上)

三、定语和中心语的语序

上古汉语的领属性定语、形容词性定语的主流是处在中心语之前。例如:

吾地、孔父之妻、白骡、贤君、新妇

早期上古汉语也有一些定语是后置于中心语的,如《诗经》里的“桑柔”(柔桑),“中国”(国之中)、“中道”(道之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786642924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