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孟子之与人为善 2012308200407 范瑜平 水产1204 听了老师讲读孟子的与人为善一课后,我感触颇深。在了解了孟子的基本观点的同时,结合了自己的日常经验,使我更加理解了何为“与人为善”,生活中我们要如何才能做到“与人为善”。这一课的所学所悟,足已指导我日后与人交往时待人处事的一些技巧。 三篇讲读材料,从“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到“及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再到“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即从与人为善的重要性谈到与人为善的实施,最后谈到与人为善所能带来的巨大功效。这三篇材料层层递进,很巧妙地将孟子的与人为善思想传达给了千年之后的我们。 关于孟子,其“性善说”是与荀子的“性恶说”完全相反的两种学说观点。孟子认为,“人无有不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的本心是向善的,就像水会向下流一样,何以阻挡。孟子举例说,当一个人看到一个婴儿爬到井边上的时候,他的心随之被掀起,从而会马上跑去将孩子抱在怀里,放到安全的地方。这种情况下,这个人救孩子是毫无功利目的的。他并不认识孩子或者孩子的父母,也不是为了赢得别人的表扬,更不是因为还是妨碍了他,这些想法都是不存在的。只是本性使然,救了也就救了,没想太多。这个故事说明什么?说明人性的向善的,同情心是与生俱来的。 既然人性都是向善的,又何以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圣人呢?社会上又何以常有各种不善之举呢?那是因为他们把善的本性丢了,遗失了。结果就被恶的念头占领了,那还能成为圣人,还能不变坏么?我们又怎么会把善遗失了呢?因为我们不真诚。我们可以设想,自己的生活是否都只生活在表面上,送往迎来,很少有真诚的心意。其实,只有真诚,你才会有内在的力量。细看整个儒家思想会发现,其就是在探讨怎么样把外在拉倒内在,从被动拉倒主动,使人真正有力量由内而发。善是一种行为,需要我做出来才算是善。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我们也要明白恶的怎么来的,然后努力用教育化解这些困难,让社会风气慢慢改善。 “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这里孟子说大舜把善当做很好的东西与人共享,舍弃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乐于从他人身上学习优点,以此来完善自己。换句话说,孟子认为“与人为善”是与人分享快乐,然后乐于听取他人建议。还记得儿时家中在教育孩子时一直用的一句话,“你要把好的东西分给同龄伙伴,这样你才能快快长大”。这句话,也许仅仅只是家长为了让孩子之间建立友谊,但这在无忧无虑的孩子看来分享自己的东西却真的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一件事。很常见的一种情况,一个孩子拿着玩具玩很久很久却总不见笑容,这时候只要有人跟他一起玩那个玩具,他便会长笑不止。 孩子固然如此,那么我们这些大学生应当也能知道。然而,我觉得孟子所说的“与人为善”却不仅仅只是与人分享快乐。面对周边那么多或认识或不认识,或喜欢或不喜欢的人,我们选择与之分享快乐的却往往是自我觉得可以信任的那几个。我常常会遇到一种非常能说、能聊天的人,他可以把自己的“所有经历”都说出来与我们分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a7cf01cba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c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