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语本科翻译课程教学的探讨 白璐 中原科技学院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交往日益密切,中日两国的交流也更加频繁,在这样的交流中,翻译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日语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对于日语专业本科学生而言,日语翻译课程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将对日语专业本科的翻译课程教学中出现问题进行分析,并对相应的解决策略展开探究。 关键词:日语、翻译、翻译教学 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高科技的时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各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等加强了世界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日两国的交流变得越发密切,市场对日语专业翻译人才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高校日语专业翻译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质量关系着日语翻译人才的培养,对中日之间的交流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然而,目前高校日语本科的翻译课程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着高质量翻译人才的培养,翻译课程的教学现状和问题亟待改善。因此,本文展开的高校日语本科翻译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的探究是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的。 一、高校日语专业本科的翻译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一) 日语专业本科的翻译课程定位不明确、不合理 日语本科翻译课程的定位存在严重的不明确和不合理。一部分高校不指明日语翻译课 程在本科阶段定位,只是盲目地指定教材,机械地完成课时任务,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这让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错误的学习观念,认为日语翻译课程不重要,不愿意深入学习和应用,甚至出现有些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的现象。 反之,还有一部分高校对本科阶段的日语翻译课程定位过高,存在不合理性。忽略了日语专业本科学生学习能力弱和学习程度低的现实问题,一味地把本科阶段的翻译课程定位为”译好为主“的高度,严重超出了学生的学习程度,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二) 忽视中日文化差异 语言是人类精神交流和思想表达的手段,承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文化背景中包含了社会历史、政治经济、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使得不同语言间的交流中出现了严重的“文化代沟”,也使得我们的翻译变得有趣而又充满挑战。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交流频繁,中国大量传统文化在中日交流过程中传入日本,但又在日本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背景,使得中日两国的文化表现出很大的差异。然而,在对部分高校日语专业学生展开问卷调查时,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对日本文化了解不够透彻、不够全面,对中日文化差异也知之甚少。这使得很多学生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了译文质量低下、跨文化阐释不充分不清晰的问题。缺少文化支撑的翻译是无法保障翻译效果的。 (三) 教学模式单一、缺少创新性 目前,不少高校教师在日语翻译课程教学中依旧采用“教师讲授为主”“满堂灌”等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高。同时,主要采用“老师逐句讲解—学生练习—老师讲评”的教学节奏,这种模式的课堂教学容易使学生产生疲惫感,渐渐对翻译失去兴趣。这种模式下培养的翻译人才也不符合当今时代对翻译人才的需求。 (四) 教学资料陈旧、更新不及时 随着市场对翻译人才需求的不断加大,各界对高校翻译课程的教学也越发重视,针对日语 翻译课程而开发的教材层出不穷。但是,这些教材多以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的介绍为主,书中的例句和练习以文学类例句为主,教材内容有很大的局限性,缺少实用性。 另外,目前部分高校的翻译课程在选用教材时,都存在盲目选定一本教材且一用到底的问题;而且老师授课主要围绕教材展开,很少补充时效性翻译材料。这都使得日语翻译课程的教学内容过于空泛,缺少实用性,不能满当今足时代对翻译人才的要求。 (五) 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较低 外语学习的五大基本要素是听说读写译,由此看来,日语翻译课程也应该是高校日语 专业中很重要的一门课程。然而,在传统的日语课程设置中,习惯把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课程,特别是“精读课”和“听力课”设定为主要课程,从教学课时到师资配置都倾斜于这些课程。而日语翻译课程往往容易被忽视,只在高年级的班级展开教学,课程设置存在严重不合理现象;且师资配备不受重视,学时很少,使得教学效果更加无法得到保障。 另外,许多高校存在日语翻译课程师资短缺的问题。虽然不少高校教师有翻译专业的学历背景,但教师自己在学习阶段也都以理论学习为主,储备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却缺乏大量的实践经验。因此,他们进行日语翻译课程授课时多数情况是依托某个教材,与时俱进的补充材料很少,无法给到学生实用性强的翻译学习指导,存有“纸上谈兵”之疑。 二、高校日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对策探究 (一)找准本科阶段日语专业翻译课程的教学定位 由于本科阶段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程度有限,一味地提高课程目标和要求,会让学生望而却步,最终失去对翻译的兴趣。所以,课程定位合理且准确是很重要的。在本科阶段,比起“译的好”,我们更应该让“译的对”成为本阶段翻译课的重要话题。比起讲授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翻译意识的培养,特别是专业意识和语境意识的培养,更应该是翻译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不容忽视。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区分翻译课与精读课的不同,翻译课程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不要把翻译课变成精读课。 (二)加强对于学生进行中日文化差异学习的指导 在翻译课授课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讲授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要注重增强学生对日本文化以及中日文化差异的理解能力。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是在不断地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特色,在语言表达中文化差异表现的淋漓尽致,中日翻译也正是如此。对此,高校教师应多向学生介绍日本文化以及中日文化差异,让学生在掌握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同时能做到结合日本文化进行翻译,逐渐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 (三)对日语翻译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 传统讲授方式已不能培养出符合当今时代需要的翻译人才,也很难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创新日语本科翻译课程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老师讲授为主体”的模式,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课堂状态,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提高学生们课堂的参与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翻译学习的热情。另外,多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便利性。 (四)及时更新和补充教学资料 当今,日语翻译课程的教材资源丰富多样,在高校的翻译课程教学中,老师首先应该重视教材选择的合理性,对比呈现不同优势的教材,各高校要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及培养目标选择合适的教材。 同时在教材之外,要注重时效性材料的补充更新,注意把社会发展的最新新闻动态信息及相关资料引入翻译课堂中,成为学生翻译学习和练习的一手资料,这样也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五)合理设置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各高校普遍存在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现象,主要是由于对日语翻译课程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日语翻译人才的就业形势缺少了解。对此,我们首先应该加强教师和学生对日语专业的翻译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和了解,使翻译课程能得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从而使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b913c435b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