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阶层心理学视角下的公平研究 摘要:社会阶级代表一个人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地位的感知。社会阶级由于概念的独特性、深度的作用和结论的普遍性、系统性的影响,成为心理学前沿的热点领域,目前主要包括劳动、健康、心理学、社会文化、五级研究视角和社会认知。视角基于现有的研究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和社会公正是相对较小,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看,在不同的类的差异感知公平、社会正义的影响不同的类和低类感知不公平的策略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概念分化、理论整合、加强应用研究等方面促进社会分层心理学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阶层;社会阶层心理学;社会公平;社会认知 社会公平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是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目标。然而,当今社会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差异和阶级固化,这极大地制约了社会公平的实现。心理学、社会阶层的社会客观现实,人的主观感受,和心理干预策略几个方面妨碍社会公平的心理机制,不同阶层社会分层和公平的认知心理特点以及如何加强流动性是促进社会公正研究的核心问题[1]。在未来社会分层与社会正义研究的视角下,心理学应更完善的定位理论,运用各种研究方法,进一步促进研究成果的应用,为社会治理实践服务。 1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心理学:从一个变量到一个领域 如果有学者认为等级制度应该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主题,那么它似乎没有必要。这主要是由于在心理学研究的前沿,美国,阶级一度被认为是一种比较肤浅的社会阶级标准,对人的心理属性几乎没有多大影响;此外,一个人的阶级被认为相对容易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改变,这与美国梦和新教的职业道德是一致的。然而,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社会阶层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相对固化,而且对人的心理带来的影响很大的,也就是说,有许多基本的高、低阶级之间存在心理差异;更重要的是,这些差异反过来维护甚至加剧了阶级固化。这使一些心理学家认识到阶级不仅是一个标签,而且往往是人们在他的一生中经历、分享,并在一种社会背景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在这一趋势的影响下,许多学者开始致力于推动社会心理学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系统逻辑理论和研究成果,初步形成了社会心理学领域的脉络。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社会阶层心理学的发展描述为从社会阶层到社会阶层心理学领域的一个变量。 1.1社会阶层 社会阶层形成是由于各种原因,如经济、政治、社会层次结构在不同位置的团体,这些团体之间存在的客观社会资源(收入、教育和职业)以及主观感知差异产生的社会地位差异。由此可见,社会阶级的概念包含客观和主观两部分。客观社会阶层以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本为核心,为了标定复杂的复杂关系,研究人员越来越多地将收入、职业和教育水平作为衡量的共识[2]。 1.2社会阶层心理学 在社会学领域,对社会阶级的研究跨越了几个世纪,现代社会学的三位奠基人迪尔凯姆、马克思和韦伯都对社会阶级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这些经典理论主要基于宏观的社会和社区层面,从个体的微观层面来考察社会阶级对心理和行为理论和研究的影响是非常少的(Kraus&Stephens,2012)。直到近二十年,随着研究的深入,社会阶级研究的产物凸显了心理学的独特价值,在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积累中慢慢地开始,实现了从一个变量到一个破碎领域的发展。 2社会阶层与社会公平的研究:社会认知视角 通过以上可知,关注阶级差异、不同取向的心理根源理论的差异来解释差异,他们也有不同的具体关注点:健康心理学研究视角更关注身心健康差异;社会文化视角主要揭示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差异。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出发,明确提出了自我、社会感知和人际关系三个研究领域。层次观基本上延续了社会认知视角的核心变量。所有这些指向共同构成了一个广泛的社会层次的心理系统。然而,有一个重要的领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那就是社会公平问题。这一概念本身,即涉及正义与不公正的阶级问题,当中国与当今世界,尤其是不公平问题时,现有的社会心理学体系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就足够清晰。尽管社会文化视角解释了阶级不平等的固定现象(Stephensetal.,2014),但一系列重要的阶级和公平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在此基础上,不同的社会阶层分配不公归因模式近两年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前沿和社会正义的现实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他们将重点放在以下三个方面分别是:不同的阶级差异感知公平、社会正义对不同阶层的影响和低阶层意识对社会不公的应对策略,每个方面和包装都包含三个具体的问题[3]。研究基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看,有三个原因:第一,总体而言,这些研究主要是基于公平感知的不同的类,这与社会认知的基本问题的观点和基本理论的本质联系;第二,尽管文化视角来解释社会不平等有一定的基础,但它强调“文化”完全与美国的文化为中心适用性还有待检查。最后,虽然社会认知视角对公平问题的重视程度较低,但对社会归因、威胁、敏感性、控制感等与社会正义相关的内容进行描述,形成一个清晰的理论模型框架,供我们参考。 2.1不同阶层感知公平的差异研究 人们如何看待公平,为什么他们觉得社会不公?以往的研究已经调查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对这些因素的比较研究发现,感知公平最强有力的预测因素是个体归因方法。换句话说,个人是否感到公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对事件结果的归因。例如,个人对穷人或富人的回报对实地调查有显著影响,如果你倾向于内部归因(例如,将归因于个人能力不同于富人和穷人,有一种公平感的观点是强烈的;相反,如果人们倾向于做出外部归因(比如由于不平等的机会而做出的归因),他们的分配公平感就会比较弱。这一结果在西方和中国的样本中都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由此可见,个体对经济结果的属性是他们感知社会公平的一个基本因素。因此,如何看待贫富差距,个体之间是作为一个系统,社会环境的原因(外部归因),还是作为努力程度的主体,能力水平的原因(归因)。 2.2社会公平对不同阶层的影响作用研究 以上研究集中在不同高低的公平感,因此,尽管有一些研究结论,但是大部分的数据或显示,处于劣势的分配制度低类可以感觉更不公平,他们没有反应更强烈,所以公平的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公平、平等环境感知对他们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2.3限制对低阶层贫富差距归因倾向的调节作用 在理论上,如果我们能改善低等生活的控制感,就能使它在控制生活中感觉更强,就能逆转它的归因模式。然而,在阶级整合的现状中,仅仅依靠个体的自我调节来提高控制的意识显然是困难的,因为社会心理受到社会现实的制约。所以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减少社会条件的限制,给人们更多的机会去帮助高动力,让每个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去改变命运。赵志宇、曲颖敏和陈静(2008)在一项模拟社会条件的实验研究中发现,当社会限制相对较少时,人们确实有较高的控制感。其他研究表明,那些实现向上流动的人更有可能把收入不平等归咎于内部。 3结语 社会阶级心理学处于上升趋势,它揭示了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之间的心理和行为差异,使我们看到一个人的阶级属性对它的深刻影响。在这一领域,不同的研究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关注不同层面的阶级差异,并提出不同的理论解释。在此基础上,围绕不同阶层的群体在感知公平、社会公平对不同阶层和低阶层感知不公平策略的影响上进行了一些探索。毫无疑问,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前景是广阔的,因此我们认为今后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下几个方面。 参考文献: [1]杨沈龙,李静,等.社会阶层心理学视角下的公平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15(01):1299-1311 [2]马宁,姜景,黄远.社会治理与社会活化能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01):82-89 [3]高健,秦龙.社会公平: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核心诉求.理论与改革,2014(01):68-7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c36490494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