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礼,无以立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礼”向来为人所推崇。从四书五经,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从未放弃过对“礼”的孜孜追求。小到对他人说一句“谢谢”,大到一个国家的和平外交政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礼”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展,不仅仅指礼仪礼貌、道德情操,也包括个人的科学素养、社会的诚信意识、政府的服务理念等。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显然,在一切都可能来不及细细品味就发生及改变的互联网时代下,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时,应当如何传承“礼仪之邦”之文化,值得我们深思和讨论。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我们曾经“贫贱不移”,今天我们还得“富而好礼”。提高国民素质,传承中华文明,延续光荣的礼仪传统,必须要知礼、学礼、行礼以及树礼。“好礼”首先得知礼,即知道“礼”的内涵。“礼”既是内在品格,又是外在修养;既是个人道德,又是公共伦理;既是“独善其身”,又是“兼济天下”。“不学礼,无以立。”不仅要求的是个人的立身处世之道,更是让一个民族屹立世界文明之林的必由之路。 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国人的物质生活在改革开放之后有了质的飞跃,中国也被冠以“制造大国”、“经济大国”等各种“大国”称号。当前我国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累累硕果,但文明之花却并未与之同步绽放,我们却依然存在许多与“大国”形象不相符的问题:中国游客在国外旅游的不文明行为屡遭曝光;老人摔倒,路人却不敢伸手搀扶;一些青年学子以“感谢室友不杀之恩”为词,相互调侃……近年来,每当有一些失德行为被媒体曝光后,总会令舆论哗然,也发人深省。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和谐社会的建设,严重阻碍了中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国”。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各方面构建一个有“礼”的社会,需要政府的引导以及全民的参与。 立礼学礼,要靠家庭与学校。家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家风、家训教育孩子,更教育成人。辅之以学校的教育,治标治本!不少的幼儿园已经开始学习国学,如《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大学的传统文化教育也应该跟上步伐! 立礼学礼,要靠政府立规执纪,有章可依。按照多数人的看法,“讲理”多只是道德层面的要求,而当“无礼”已经逐渐不能被社会公德所容忍,影响社会正常秩序,却无法加以约束时,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则是一条解决问题的必然出路。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把“礼”上升至规则、规范、制度,让其成为公众行为、政府作为的标杆、戒尺。政府应该通过倡导全民阅读、表彰先进文明典型等做法,在全社会营造出向上、向善的文化氛围,更应该针对在旅游等不文明行为高发的领域和行业严格立法、执法,有章必依,违章必罚,并鼓励公民共同监督举报不文明违法行为。如果政府和官员们能够主动带头,以身作则,事半功倍的效果就会显现。 立礼学礼,要靠媒体对社会风气的营造。 网络对主流价值观的冲击不可小觑,媒体有传播正义与文明的责任,可以通过引导媒体在黄金时段播放公益广告,在传播易于被公众接纳的片段化信息中大力倡导导向正确的价值观,让文明渗透到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汇聚文明的涓涓细流。媒体应该主动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创新传播方式,让文明与道德的教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百姓,融入社会,融入生活,真正的“接地气”! “礼”于人,于家,于国是根本,是依托,更是灵魂!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竭力推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礼”的建立,不可能一触而就,是一项全方位、全过程的系统工程,需要个人、社会、国家的合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唯有以礼育人,以礼立规,持续不断提升国民素养,引导社会重视文明礼仪,“大国精神”的羽翼才会日渐丰满,才能让国家成为兼具“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强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e9072b5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c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