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学案 【学习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2. 品味文中诗句,理解“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不同,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3.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并能举一反三。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并能举一反三。 【补充材料】 一、文体知识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作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与此相关,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二、作者简介 林庚,诗人、文史学家,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当年读清华大学中文系时的毕业论文就是他的第一本新诗集《夜》,之后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诗集,被誉为给诗坛带来“一份晚唐的美丽”。由诗人到学者,林庚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在古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 和“建安风骨”。 【课本预习】 1、认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性语句,整体把握文意。 2、细读课文4-6段,填写下面的表格。 形象 相关诗句 形象特点 木叶 树叶 木 树 【合作探究】 速读5、6段,深入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请举例说明。 【拓展练习】 根据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赏析下面两首诗歌中的渔翁形象。 江雪 渔歌子 柳宗元 张志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课后作业】 《咬文嚼字》指出文学作品中的文字往往有联想的意义,本文谈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二者的意思是一样的。在我国诗歌中,如“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请同学们课下进行搜集梳理,并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理解诗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2e4e49cc850ad02df804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