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民族志方法论导读——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例》的梳理学习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音乐民族志方法论导读——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例》的梳理学习 作者:赵金金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1期 前言 《音乐民族志方法论导读——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例》这本著作主要是以介绍民族音乐研究理论的一本著作。作者在文中明确提出这些概念的出处,沿着作者的这条思路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这些理论的母体,民族音乐学从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学科中借鉴的许多理论,由此我们还可以了解民族音乐学与这些学科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白这门学科在众多学科中的位置,了解民族音乐学这门学科的使命。为理清这本书中的理论框架,笔者首先对这本书的上篇和中篇进行了梳理,梳理内容中包含笔者的启发和疑惑。作者宽广的研究视野、丰富的田野体验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将国内外目前的研究理论进行了梳理,给我们介绍了很多西方著名的音乐学家及著作。这本书犹如一个看向世界民族音乐学理论的窗口,下面让我们来共同领略这些音乐学家的理论精华。 一、书籍章节概要 作者杨民康老师(1955),白族,现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博士研究生导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作者认为书中提到的一些基本观点已经在一定范围内为音乐理论界所承认,并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而这本书就是对这些“教学”成果整理出版作为学生的导读书目和参考资料使用。同时也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能够为国内对民族音乐学理论感兴趣的学生和同行提供一本入门的理论教程。这些理论将给我们民族音乐学者许多可参考、运用的理论。在上篇中对民族音乐学进行了界定,阐释了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及该学科与民族学的历史渊源关系。清晰的梳理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进程和民族音乐学这个学科在西方的演变,让我们处在本民族音乐文化当中对其进行审视,思考这个学科在我国相对应的发展路径。中篇是具体的方法理论,里面对一些目前民族音乐学界常用的理论出处、流变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说明;下篇是对四个具体方面的分析与描写方法的概述。书籍中的方法理论及作者在参考文献中涉及的广泛的阅读材料对民族音乐学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内容概要及思考 前言中作者借用了梅里亚姆(Merriam)的一句话对本学科进行了界定:“民族音乐学通常是由音乐学和民族学者两个不同的部分组成,可以认为它的任务是并不强调任何一方,而是采用把双方都考虑进去的这种特征性的办法,使其融为一体”Merriam是美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倡的是将音乐视为文化中的一部分来研究,强调音乐所在的语境。作为民族音乐学研究者我们在研究音乐的时候还应该注重音乐生长的土壤,将音乐与当地的文化习俗相结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民族音乐学自最早由王光祈引入的“比较音乐学”以来,这门学科在国内各个地区有一些不同的称谓,至今还未完全统一,其中包括的内容也尚有多家说法。”作者对民族音乐学的不同名称的不同侧重研究方向给予明确说明,笔者拟出下表。民族音乐学(又名:音乐民族学、音乐人类学)可分为音乐民族志和音乐人类学。 作者通过他多年的田野实践及研究发现总结出上表内容,笔者从“侧重”这一方面认识到,对于研究者个人而言音乐民族志与音乐人类学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两个不同的阶段。起初进入民族音乐学研究时应从微观的个案研究入手,以田野为主,进行观察分析。很多研究者进入民族音乐学这个学科当中的时候就感受到这门学科与“人”的生活关系密切,不同地区的“人”创造了不同的文化、拥有不同的宇宙观、价值观导致了他们不同的音乐生活。笔者起初认识到这些之后便对造成这些现象的“人”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便试图去揭开谜底,用理论去阐明这个现象,但是几经尝试发现我无法做到。看到作者的这个划分笔者明白了对于人的思想,作者说的文化哲学及理论性探索是需要长期的个案研究积累及研究者通过自身生活的经验,熟悉哲学之后德高望重的研究者才能够做的到的。所以接下来在笔者的毕业论文当中,笔者认识自己的研究能力范围研究中将音乐过程详细的描写下来是第一步,用A·西格的话说,不需要太多的理论演绎,只需要考虑对音乐的描写是可能的和值得的。笔者研究的防城港市峒中镇的花头瑶(瑶族支系)人民是非常善良及热情的,对已笔者前去研究他们的音乐,他们表示非常的欢迎,描写的可能性是没有问题的。关于描写这个音乐是否是值得的笔者思考了很久这个问题。一方面该地区的度戒仪式音乐没有人研究过,作为一个个案研究,收集该地区的音乐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收集与保留有很大的意义,但是笔者常想音乐收集来了对汉族人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再者对当地花头瑶人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多年以后当他们的音乐消失了,他们可以查询到他们曾经的音乐是这个样子的,可是他们已经不需要了呢?又有什么意义?所以笔者前段时间与花头瑶地区的“文化保护积极分子”联系向他探讨了他们希望我怎么做,笔者已经做了哪些工作,可以帮助他们做什么,最后我们大概有了一个结果,由此增加了笔者继续研究的动力。 上篇:民族音乐学与文化人类学 第一章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定义和基本概念,作者基本借用了国外施奈德、内特尔、孔斯特、以及沈洽提到的内特尔及梅里安姆的观点:研究西方文明以外的民族音乐。70年代若全面的考虑这一问题就需要考虑到历史性和共时性的两个维度,不仅应看到常规方法论向哲学文化观转型的过程,也必须看到常规方法论和哲学文化观两种学术层次在民族音乐学理论系统中的并存和互补作用。同样是上面的这些学者加上A·西格讨论研究的内容不仅研究音乐本身(音乐学学派),而且也研究这种音乐周围的文化脉络(人类学派)。 作者在谈论研究音乐是否需要“语境”或文化支点的时候认为社会文化内涵或背景因素是必须与行为和音声联系起来讨论的。 常规方法论与文化哲学观:学科理论的转型与分层中指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在这一章节中作者并没有提出自己的关于学科理论的转型与分层,作者主要运用了雷斯(Rice,1987)在《重塑民族音乐学》一文中提出的“四级目标模式”。 (2)及A·西格(Seeger,1987)《音乐民族志的风格》中提出的两个层次:音乐人类学是运用一套特殊的理论,去阐释人类行为和音乐发展历史;而音乐民族志则是如实的记录对人群音乐的认识,它不需要任何理论的演绎,而只需要假定对音乐进行描写是可能的和值得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90f277f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