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辩论赛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二辩、三辩)陈词如下: (反方):对方辩友请注意,据历史记载:曹操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论事迹,大汉朝的篡逆者表面上看是曹丕,但实际上幕后黑手正是曹操,他才是真正的篡逆者。论人品,曹操的奸诈可谓妇孺皆知,京剧里一说大白脸,都知道是曹操。就连完全不喜欢京剧的小年轻,也知道京剧里有个大白脸曹操。说起奸雄一词,大部分人脑海中跳出的第一个人物形象是谁? 恐怕十有八九是曹操吧。可见,他的奸臣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如此品行之人,怎能给他翻案呢? (正方):其实,我方认为,曹操并不能简简单单的用“坏蛋”二字来概括,奸猾也并非他性格的唯一特点。因为据后来研究历史的人发现,越研究得深,越发觉曹操是个很了不起的英雄。所谓的“篡逆”也并非如大家所认为的那样。原因如下:1、乱世初期,董卓擅行废立,刘焉自造龙袍,淮南弟称号刻玺[xǐ]于北方的乱世中,唯有曹操一直保持了对朝廷的尊敬。 2、曹操虽然大权在握,但一直尊重汉献帝的权威,甚至自己的生死也交在献帝手里。如此忠心于主子的人,我们有什么理由再说他是奸臣呢? (反方):想必对方辩友也都了解三国吧?那一定知道曹操是怎样一个整日沉迷于女色的人吧?“爱江山更爱美人”的曹操,不正是败于美色之中吗?你们又可曾知道,曹操身边的人,从来没有他的心腹之人,为什么?不正是因为曹操他疑心太重了吗?他从来没有信任过任何人。他从来都认为自己无论做什么事都是对的。也正是由于他的自高、自大,最后自己落此下场。 (正方):诚如对方辩友所言,曹操是有诸多缺点,可关于曹操的性格方面,我个人觉得易中天先生所讲的《可爱的奸雄》很有意思,值得对方辩友去研读一下。特别是最后的总结更是妙趣横生: 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 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 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 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概、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这矛盾对立的性格,都集中到了曹操一个人身上,他为什么能做到这些?不正是因为曹操的大气吗? 大气磅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呀!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不也是这样一个大气加霸气的人吗?他晚年做事不也非常武断吗?难道我们也就此来评价他为奸臣么?所以,我方认为,充其量,他只不过是一个性情中人罢了。试问在做的各位,谁没有缺点呢?生活中的我们,不都是这样的性情中人吗?难道我们就此也给自己冠以白脸奸臣的“美名”吗? (反方):但对方辩友,你要知道,历史上的曹操是很有心计的人。表面上,他可以和你握手言欢,可以和你嘻嘻哈哈,但他无时无刻不在观察你,而且入骨三分。想当初,那个先前卖草鞋、此刻又寄人篱下的刘备,尽管刘备在他手下时一再韬[tāo]光养晦,装聋作哑,曹操还是一眼看穿了他:“今天下英雄,惟使君(指刘备)与操耳!”吓得刘备当场就掉了筷子。果然,刘备再也装不下去,找个机会就逃之夭夭了。假如你和这样心机之重人共处一室,你不会心有余悸的感觉么?这样的人不是奸臣,又是什么呢? (正方):我看对方辩友韩剧是看多了吧?反观我们现在的某些肤浅的文学作者或电视剧,人物形象相当肤浅,都是符号式的。看一眼就知道是反面角色,而且坏人一定是特别坏,而且是坏到骨子里的。好人一定特别好,而且一定受坏人欺负,还必须要忍耐,要是一副菩萨面容,一眼看去就知道是好人。所以,当我们单纯的认为曹操是坏人,是大白脸时,我们就太肤浅了。人是复杂的,不是那么单一纯粹的。 (反方):电视剧我是没少看,但我一定分得清好与坏、奸和忠的。想必对方辩友看《三国》时,也一定记得有这么一段吧:说曹操在练兵的时候,能将残疾的士兵鼓起士气去为他杀敌人,快死的人都可以派上战场。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奸臣呀!这足以证明他的城府之深。 另外,曹操能将自己最宠的人出卖,他不信任何人,曹操最于不择手段来得到他不应该得到的东西,强占而来。在满朝百官面前,把自己说得清如水。大臣明知道曹操是个坏人,但也不能说他坏,还要力鼎曹操保性命。曹操说一,朝中没人敢说二,曹操做事从来都是诡秘的。连身边的人也无法琢磨他下一步棋。曹操能出卖身边所有的人,还不够奸吗?在朝中把自己扮到明如镜,清如水,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心狠手辣,不择手段,那这不是奸诈的表现吗? (正方):曹操固然有狡猾的一面,但他的历史功绩难道我们就可以磨灭掉么?他的才华可谓人尽皆知-——平定北方立下了赫赫战功、唯才是举之开明措施、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机变权谋、引一代风尚之粲[càn]然文采,政治、经济、军事、文学,无不有所建树。作为古代官员,他位极人臣;作为历史人物,更是堪称绝对的偶像派,时至今日,仍然拥有众多拥趸[dǔn]。不可否认,曹操是一个魅力十足的人物,他的魅力从表层上讲在于他的强势,实为三国时代最重要之角色。早期的曹操在涉及社稷民生等方面还颇有忧国忧民之情怀,他的诗(《蒿[hāo]里行》)就曾这样描述: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他可以吟出悲天悯人的诗句,足以见他对待他人之情深义重了?另外,曹操一生节俭,他四方兴修水利屯田。就连西晋的史学家陈寿都这样来评价他——称他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对方可知道,陈寿不但为人非常严谨,做学问更是如此,如此严谨的他,居然对曹操用了“超世”这个词,曹操的杰出就可见一斑了。 (反方):曹操的历史功绩谁都不会忘记,但对方辩友如果留意的话,你们一定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曹操的奸臣形象已深入人心、根深蒂固了。 苏东坡就讲到,在北宋的时候,民间有很多讲史的,就是说书的,说三国,一说到刘备失败,听众就痛哭流涕;一说到曹操失败了,大家拍手称快。那么说明至少在北宋的时候,曹操就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人。我们现在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恐怕连小孩子看戏,白脸一出来就知道是曹操吧?那么,为什么那么多人不喜欢曹操?,请对方辩友告诉我们! (正方):那现在,我们就和对方辩友一起来细数一下曹操为什么不讨人喜欢呢?我方认为,大家之所以不喜欢曹操,是因为自古以来大家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他。其实细数起来也无非就是这三条:一是说曹操这个人为人奸诈。但是我方认为这个不能算数,因为兵不厌诈嘛,打仗的人总是要诈它一诈的,要说起敌人,你说他是奸诈狡猾,说自己就叫足智多谋,我感觉实际上就是一回事,兵不厌诈么?第二件事情呢说他篡汉。这个事情跟我们没有关系,这个王朝的皇帝为什么一定要姓刘呢,为什么就不能姓曹呢?说这个姓曹的代替姓刘的就是奸,这个说不过去。那么最为民间所不满意的是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所以,人们感觉曹操这个人太坏了,讨厌他。那么我们就要搞清楚这个事情是事实,还是虚构;那么这个事情史书上大体上是这样一个记载的:曹操因为董卓要迫害他,于是从京城里逃出来,路过了他一个老朋友吕伯奢家,曹操到吕伯奢家里的时候吕伯奢本人不在,于是就发生了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惨案。这个故事有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说的是吕伯奢不在,吕伯奢的儿子和吕伯奢家里的那些客人看见曹操带着钱财很多,起了歹心,要抢劫曹操,这个时候曹操起来拔出剑来把这些人杀了。这个叫做正当防卫。那么第二个记载是说,曹操住在吕伯奢家里面听见吕伯奢的孩子在那弄锅碗瓢盆,有声音,曹操自己又是受董卓通缉追拿的罪犯,他起了疑心,“疑其图己”,把吕伯奢一家杀了。这个叫做误杀。第三个版本,也是说曹操怀疑吕伯奢的家里人要害自己,然后把他们一家都杀了。杀了以后,曹操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我们现在来看第三种情况,其实都是误杀,现在我们来体会一下这个语境,曹操说这个话只是一种自我安慰、自我排解罢了。我们不可以把人一棍子打死吧? (正方):如果对方辩友只看曹操的一面,你得出的结论就是盲人摸象,是不全面的。我方认为,曹操是一个很真实的人,原因在于他临死前留下了一个遗令。其中他对于自己的政治生涯提得非常少,重在讲一些“分香卖履,留恋妾妇”之类的家务事,曹操能够如此地本色,说明他是真正的英雄,并非对方辩友所认为的奸臣一个。 (正方):鲁迅先生可以说是近代以来第一个为曹操翻案的人。他说,曹操其实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他说:我虽然不是曹操一党,但非常佩服他。我国文坛上的这颗耀眼的巨星尚且这样认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为他翻案呢? (正方):一般人都以曹操为奸角色去理论曹操。但大家可否听过曹操有这样一句话: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足以说明他的用人之道了。他野心固然大,但敢问又有哪个皇帝野心不大的呢?追问: 为什么这就是奸臣了? (正方):毛泽东曾评价曹操说:“曹操是真男子 ”,一次在北戴河时他充满感情地说:“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附:(四辩陈词)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我们应观察和理解其生活的时代,恰如其分地分析其功过,不应用现代的标准加以贬责或褒扬。易中天在《可爱的奸雄》一文中描述了一个讲真话、洒脱随和、深沉大度的曹操。曹操是一个堂堂正正的政治家,诚为事实。有关曹操的历史记录原本就有两个系统,属于敌对一方的史书,如吴国人撰写的《曹瞒传》等,自然坏话多一些,西晋时的有关汉末三国的史书,为证明司马氏代魏的合理性,也喜欢说曹操的不是。史料本身的偏向如此,加以争辩也就没了意义。曹操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做了一些滥杀无辜的事情,我们不必因为他比同时代的其他人干得少而加以原谅,更不必肆意夸大这些行为的残酷性。至于戏曲中演绎的“奸臣”曹操,只要老百姓爱看,也不必非要将大花脸曹操改扮成红脸关公的形象,以求得其实际上“可爱”的真实。 再谈曹操 近段时间,有幸参加学校组织的“三国文化”辩论赛,我深感荣幸。这不仅锻炼了我的能力,而且让以前不太懂“三国”的我,通过拜读文献,对三国文化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与认识。真可谓——三国时代英雄辈出,三国争斗说不完金戈铁马,三国谋略道不尽人间智慧。当然,提起三国,便不能不说曹操。 曹操,作为历史上一个谜团似的人物,历史上诸多学者、专家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早期人们给曹操的评价,曹操很多人都不喜欢,在罗贯中先生的笔下,《三国演义》中先后使用了无中生有、移花接木、夸大其词等手段把曹操视为“大反派”, 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其实,我认为三国中的曹操,并非大家所谓的乱臣贼子。东汉末年皇室荒淫无度,为什么就不能有个人来接替?退一步讲,在皇帝有难的时候,是谁把皇帝从洛阳接到许都给予保护?袁绍、刘备都到哪儿去了? 曹操说过:“我本来是没有什么雄心壮志的,后来国家动乱,我觉得该为国家做点事,就出来带兵打仗,那时候我也只想当个征西将军,没想到我越打越大,后来没办法了,天下没我曹某人镇着,别人早就称帝了(事实正是如此,曹操一死,冒出三个皇帝)。 许多人都在为曹操的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而说曹操是个坏人,其实这句话是罗贯中改编的,曹操的原话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是就事论事,而且没说“天下”二字,当时曹操只是心存愧疚,说出来解释郁闷而已。 曹操乃我心目中之英雄! 他有勇有谋。 联盟讨伐董卓,是曹操率先带兵马打的董卓。 “奉天子以令不臣”、斩吕布、夺徐州、灭袁绍、平乌恒、降张绣 ,曹操是也。 有人说他杀人不眨眼,是的,他屠城徐州,诛杀边让,杀孔融,杀华佗。但他并不是嗜杀成性的人。杀人,是一个政治家必要的能力,哪个君主不杀人?他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割发代首就是名证。 他求贤若渴。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唯才是举”的方针,当时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真可谓是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就是辱骂过曹操的陈琳,曹操也给予重用。 曹操胸襟豁达,即使是在赤壁遭惨败后,他还是“今日北方仍有我所据”,并且大笑三声,展现出了他对待挫败的乐观态度。 曹操同时又是个文学奇才。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有着何等的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使后代无数英雄志士为之倾倒若狂。 这就是曹操,用易先生的话说: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看来,曹操好像有好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真是一个奇迹!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在我看来,他的奸诈奸猾、疑神疑鬼、心胸狭窄、小人嘴脸、阎王脾气完全可以被有勇有谋、知人善任、友善百姓所取代。曹操是个英雄,是个真正的大英雄! 曹操,那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他儿时虽然有一点纨绔子弟的形象,但在青年时代就已考取了功名。正因为曹操的正直,慷慨,大量,有眼光,才使得贾诩等有才能的谋士前来投靠。“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的曹操可谓是前途一片光明。论才略,“奉天子以令不臣”;论眼光,深谋远虑;论武艺,乱世之奸雄。。 曹操的雄才大略,远胜于志大才疏的袁绍和袁术。曹操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虚名与虚荣对他来说只是过眼烟云,他要的是实力——身边的谋士、勇将。他的重义才使得关羽在危急时刻放他一条生路。而且娶妻娶贤惠,曹操的第一任夫人丁氏就十分有教养,十分贤淑,这才能为有一点野心的曹操开拓社交路线。只有能够体贴下属,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主人才能够得到下属忠心地拥戴。 如果曹操没有才略,就不会广招贤士;如果曹操没有雄心,就不会与刘备抗争;如果曹操没有宽大的胸襟,就不会有人为他出谋划策;如果曹操不会体恤下士,就不会受到众将士的拥戴和忠诚;如果曹操不会听取谏言,就不会用兵如神;如果曹操没有深谋远虑,就不会自己称王了。 毛泽东曾评价曹操说:“曹操是真男子 ”,一次在北戴河时他充满感情地说:“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鲁迅先生对曹操的评价是:“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鲁迅对曹操的文采同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有一次他对工作人员说:“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在和他的子女们谈话时,他也说过:“曹操的文章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 还有诸多对曹操的评价,人们众说纷纭。但了解三国的人,品读过《三国志》的人,都会不自觉地为曹操在军事、政治、文学等方面的才能所折服。对于我们而言,即使再将曹操研究一百遍、一千遍,曹操依然是一个神秘的人物。历史上武王有他的气概,但没他的诗韵;武帝有他的政治才能,却去发像他一样乱世称雄;诸葛能通晓古今、决知千里之外,却无曹操半点气魄。我们不得不惊叹:曹操,历史之奇人也! 作为初中生的我们,应该像曹操一样拥有远大的目标和志向,并为理想坚持奋斗。我们应该做好我们的本份工作——学习。学新知识,温故旧道理,才能进步,才能有所收获。我们不需求像三国时的人物那么出名,令后人敬仰,只求做到自己的最好,问心无愧就可以了。名利是身外之物,我们要像曹操一样把它们当做是过眼烟云,不足以为其启齿。我们只要脚踏实地,不断地向前走就足够了。 全览《品三国》,推翻了人们对《三国演义》中事件的印象,并使历史人物真实而又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假如说《红楼梦》是文学与历史的结晶,那么《品三国》就是感触与品位的精华;假如说《水浒传》是正义与勇气的代表,那么《品三国》就是谋略与才智的升华;假如说《西游记》是坚持与忠义的化身,那么《品三国》就是文治武功的冶炼。 所以,《品三国》是一本令人回味无穷、茅塞顿开的书,希望大家也能和我一样受益匪浅。 曹操在推动历史进步方面也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虽然他性格上有弱点。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看待一个人应当像苏轼看庐山一样,从不同角度观察和评价,才能跳出历史看历史。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我们应观察和理解其生活的时代,恰如其分地分析其功过,不应用现代的标准加以贬责或褒扬。易中天在《可爱的奸雄》一文中描述了一个讲真话、洒脱随和、深沉大度的曹操。曹操是一个堂堂正正的政治家,诚为事实。有关曹操的历史记录原本就有两个系统,属于敌对一方的史书,如吴国人撰写的《曹瞒传》等,自然坏话多一些,西晋时的有关汉末三国的史书,为证明司马氏代魏的合理性,也喜欢说曹操的不是。史料本身的偏向如此,加以争辩也就没了意义。曹操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做了一些滥杀无辜的事情,我们不必因为他比同时代的其他人干得少而加以原谅,更不必肆意夸大这些行为的残酷性。至于戏曲中演绎的“奸臣”曹操,只要老百姓爱看,也不必非要将大花脸曹操改扮成红脸关公的形象,以求得其实际上“可爱”的真实。 读史使人明鉴,也正是历史上这些优秀的文化和崇高的精神不断的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我们才更近于完善,我们的社会才会不断进步,开启美好的明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9d8d1a1bf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