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试述韩愈对儒学复兴的主要贡献 韩愈为复兴儒学做了不懈的努力与探索,是宋儒兴复儒学的前驱。韩愈对儒学发展的探讨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揭露佛道理论之虚妄;另一方面力图恢复儒学的"内圣外王"之道,以应对现实中的种种问题。韩愈在儒学发展中的贡献主要是为后世儒学发展奠定了致思方向,而非对具体的儒学理论作出圆融的解答。 韩愈一生所致力于的是儒学复古运动。自汉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学说一直被奉为经典。由于唐朝自立国以来就遵循兼容佛、道两教的国策,造成儒、佛、道“三教”并立,其间又矛盾交错的局面。以韩愈为首的士大夫,决心挽救世风,以重新振兴儒家精神和经典伦理道德的形式来挽救社会危机,这就是韩愈所领导的“儒学复古运动”的兴起原因。 韩愈所提倡的复兴儒学,并不是单纯地恢复古礼,钻研儒家古代典籍,而是在吸收儒家经典的基础上,提出了儒家的新思想新理论,这就是道统论。 韩愈的道统论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以治国平天下为目的的心性哲学,以维护大一统为目的的政治哲学,以弘扬自我、张扬个性、追求自由与独创为特征的艺术主张。学统、政统、文统,三统合一,一以贯之。这个“一”,就是仁义之道。 仁义之道,笼统来说就是要有仁爱与礼义。 韩愈所提倡的道统论与其领导的儒学复古运动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理论澄清了儒学发展史上自孟、荀以来的一个重大问题,开启了儒学的新时代。理学、史学、古文运动、宋诗的兴起与发展,都直接蒙受着韩愈的影响。韩学对宋人的影响主要在思想文化领域、文化艺术领域、以及历史文献领域。在思想文化领域,韩愈的儒学复古使世人开始重新关注儒学经典,宋代儒家学者对韩愈学说的批判与接受推动了宋学自身理论思维的成熟与理论系统的完善。在文学艺术领域,则形成了“以文为诗”的韩派写作风格。在历史文献领域,宋人对韩愈经学思想的认识和接受促进了宋代经学思潮的更新。尽管这三大领域中各种流派的发展进程各不相同,但正是各种流派的辩论、批判与接受,丰富了宋学的发展,也成就了韩学的丰厚,显示出韩学对宋学影响的广度与深度。 总之,韩愈作为一个古代知识分子,其成就与影响是巨大的,其思想也具有重要意义。 2. 试评王安石人性论的主要观点 王安石在《性论》中对性善论做了详细的论述,他说:古之善言性者,莫如仲尼,仲尼圣之粹者也。仲尼而下,莫如子思,子思学仲尼者也。其次莫如孟轲,孟轲学子思者也。……噫,以一圣二贤之心而求之,则性归于善而已矣。 对于王安石这篇作品大致有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性论》是其后期的作品。贺麟在《王安石的哲学思想》一文中认为王安石的人性论思想“最后不能不归到孟子的性善说”。他们从王安石的《淮南杂说》与《性论》的内容相似性来论证《性论》是王安石早年的作品。比较中来进行判断。王安石开启了宋学“非性命之说不谈”之风,追随者必然会受到王 安石的性命之学的影响,而不是相反。王安石在《性论》中认为智愚属于才而不是性,最终达到论证性善的目的。传统人性论是王安石人性论形成的理论来源。传统伦理思想史上的人性论主要有孟子的性善论、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苟子的性恶论、世硕的性有善有恶论、董仲舒的性三品论、扬雄的性善恶混论和韩愈的性情三品说。王安石批判地吸收了前人的人性论成果,形成了他的“善恶由习”的人性论。他的人性论给传统人性论注入了新的内涵,开拓了新的境界,因而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3. 张载《西铭》的主要内容与核心价值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 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惟肖者也。 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颖封人之锡类。不弛劳而厎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 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张载是理学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其学说对理学思想体系的建构有重大的影响。张载一生著述很多,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西铭》一文。二程对此文有甚高评价,认为它代表了孟子之后儒家最杰出的见解。朱熹及其弟子也充分肯定《西铭》表达了儒家的重要道理,其核心在于仁孝。《西铭》的全文主旨在于宣扬忠行孝道,达天知命。以乾坤,天地和父母为一体,以乾坤确立起感通之德能,阐明此德如何从个体向家庭,再继之向社会,向天下万物展开,为儒家的仁义之说做了本体论和人性论的论证。 4. 王阳明良知说的主要内容 1.良知即天理,是心之本体 “良知者,心之本体,即前所谓恒照者也”,王阳明认为每个人心中都存在着天理,他把良知等同于天理,良知为天理之自然显露。天理和人的本心是一回事,心即理。2.良知是万物之源 是唯心论,认为万事万物皆源于心,良知等同于心是万物之源。3.良知是至善的道德意识和原则 王阳明认为性是粹然至善的,良知是凌驾于一切的道德之本体。4.良知即是非之心 王阳明认为用良知去判断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事物,就如同运用规矩尺度去测量方圆长短一样,可以普遍使用而准确无误。良知一般 良知为宇宙万物之本体 是天理之昭明灵觉 是是非之心 人人皆有 知即是行即是始 良知为道德水平、认知和判断能力。 良知说”包涵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其中“良知说”的主体具有广泛性,提出“人人可以为圣人”的主张。同时,良知还具有内在性,“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求知只是向内反省探求。良知还具有实践性,强调“知行合一”。良知,就是致力于主体自我道德重建,使自己的思想意识到完美无缺、尽美尽善的地步。这一观点的提出,标志着阳明心学的最终确立。他的致良知就是要求人们除尽利欲,恢复先天所具有的良好道德情感,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的要求。这既有以往道德家和儒家的影响,又有他自己所独特的创造。致良知,总的来说就是知行合一。在阳明心学中,本体只是“良知”之本体,致良知则是落实“本体的良知”。 5. 你如何让看待人性善恶问题 人性问题是个古老而弥新的问题。人是性善还是性恶的问题,千百年来人们几乎一直在类似“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怪圈里绕圈子,使得对人性善恶的探讨最终成了无谓的探讨。心理由本性和后天人文及生存环境等综合生成,心理引导行为。而我分析的本性是从生物构成及后天教育和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综合而得出的结果,因此是不可反驳的。 孟子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他是我国最先主张性善论的思想家。荀子认为,“人之生也固小人”,认为人生来就是出于自身本能的需要会去牺牲别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发展。以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性善论和性恶论貌似大相径庭,实则殊途同归。它们的目标都是为了使社会更好地整合,约束人们的行为,达到“至善”。本性善者,虽生来善良也还要注意防范恶的侵袭,正如孟子所说“苟得其养,无物不长”。性本恶者,通过后天的修炼也可以变恶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9ecc767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bc.html